当历史的硝烟渐渐远去,那些镌刻在京津冀大地上的红色印记,依然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平津战役的烽火曾在这里熊熊燃烧,张家口的街巷、通州的旧址、红桥的纪念馆,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三地军民协同抗战的热血记忆。今天,一场跨越地域的红色寻踪之旅即将启程,让我们以青春之名,赴一场与历史的深情对话,在行走与聆听中,读懂京津冀红色文化共同的初心与使命。
小队校园合照
一、以初心为引,让红色脉络在三地联动中苏醒
京津冀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红色基因早已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本次“三地红声·平津溯源”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我们以平津战役历史为核心纽带,联动张家口市、北京通州区、天津红桥区三地优质红色资源,为大家搭建起触摸历史、传承精神的桥梁。
我们深知,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故事;传承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真切的行动。活动将通过“走访交流、实践寻访、线上课堂”三大维度,让大家在实地探访中感知历史温度,在志愿宣讲中传递红色能量,在跨区联动中理解协同意义。从张家口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到平津战役指挥部的斑驳旧址,从老党员的深情讲述到线上课堂的知识传递,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让历史记忆传下去”的初心,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三地在战役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协同密码,增强对京津冀红色文化共同体的认同感,让历史传承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青春心中生根发芽。
二、以行动为笔,用多元实践勾勒红色寻踪路线
纪念馆风景
(一)“三地红声·街头寻忆”:在走访中打捞历史细节
活动伊始,我们将脚步迈向校园与城市的街头巷尾。在校园里,我们倾听青少年对红色历史的认知与期待;在三地的社区街巷中,我们通过实地采访老住户、发放问卷调查,收集散落民间的战役记忆。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将成为活动开展的“指南针”,让我们更精准地把握青少年的需求,让红色文化传播更贴近人心。每一份问卷、每一次对话,都是在为历史拼图收集碎片,让平津战役的故事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纪念馆延伸到街头巷尾。
(二)“跨区红迹·平津溯源”:在行走中触摸历史脉搏
1. 张家口:在展馆里重温烽火岁月
张家口的冬日寒风中,藏着新保安之战的壮烈记忆。队员们将走进张家口博物馆、新保安之战纪念馆,在一件件文物前驻足,在一幅幅图片前沉思。在这里,我们不仅是历史的参观者,更是红色故事的传播者——志愿宣讲队将带着精心准备的讲稿,向来往游客讲述张家口在平津战役中的战略意义,让“一座城的坚守”被更多人铭记。同时,我们将走访当地老居民、纪念馆工作人员,用镜头和笔记录那些不为人知的战役细节,让历史在口述中变得更加鲜活。
队员留影
2. 通州:在旧址中续写责任担当
北京通州区的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青砖灰瓦间仍能感受到当年的运筹帷幄。队员们将在这里开启“云游旧址”计划,用镜头带领屏幕前的青少年“穿越”到战役指挥现场,解读指挥部如何统筹三地兵力、制定作战策略,让“纸上谈兵”变成“身临其境”。更有意义的是,我们将化身志愿服务者,协助旧址管理人员开展讲解引导、秩序维护、环境清洁工作。当指尖拂过旧址的窗台,当汗水滴落在整洁的庭院,青年学子将在切身实践中体会“守护历史”的重量,让责任感在劳动中悄然生长。
3. 红桥:在对话中传承革命精神
天津红桥区的平津战役纪念馆,是无数英雄故事的“收藏馆”。在这里,队员们将沿着展线回溯战役全貌,在枪炮模型前想象战场的激烈,在烈士名录前感受生命的厚重。而最动人的环节,莫过于与老党员的面对面交流——那些布满皱纹的双手曾紧握钢枪,那些饱含热泪的眼睛曾见证胜利。他们口中的参战经历、战友故事,将成为最生动的“历史教材”,让青少年在共情中理解“英雄”二字的千钧分量。随后,我们将把这些故事与纪念馆实景融合,制作成系列红色短视频,让革命精神在屏幕上持续传递。
队员讲解
(三)“书史跃动·掌上课堂”:在线上云端共筑红色课堂
当科技遇上历史,红色传承有了新的打开方式。“京津冀联动讲好平津战役”线上课堂将打破地域限制,让张家口、通州、红桥的青少年“同坐一堂”。课前,我们将通过短视频平台预热宣传,用悬念式提问、实景片段剪辑吸引青少年目光;课中,邀请党史专家、战役研究学者担任主讲,结合团队拍摄的张家口展馆实景、通州指挥部旧址影像、红桥老党员访谈片段,让课堂既有专业深度,又有视觉温度。更贴心的是,课后我们将通过邮寄方式,为参与课堂的青少年送上平津战役主题纪念品——或许是一枚刻有战役地图的书签,或许是一本收录英雄故事的手册,让红色记忆能被捧在手心、留在身边。
讲座现场
三、以传播为翼,让红色星火在互动中燎原
跨区联动宣传:让红色故事“破圈”传播
好故事需要被更多人听见。活动期间,我们将打造“京津冀平津战役宣讲”内容矩阵:微信推文将以“行走日记”形式记录队员的所见所感,用细腻文字描绘历史场景;短视频平台将更新“云游旧址”“老党员说”“志愿宣讲瞬间”等系列内容,用年轻态表达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三地校园公众号、社区平台将同步转发,形成“一地发声、三地共鸣”的传播效应。我们相信,当红色故事以更鲜活的姿态出现在屏幕上、朋友圈里,就能吸引更多人主动了解历史、参与传承。
反馈闭环建设:让红色活动越办越精
传承之路需要不断优化。活动结束后,我们将通过线上问卷收集青少年对“跨区域联动体验”“红色知识挖掘深度”的评价,通过线下座谈会邀请参与者、旧址管理人员、老党员代表共话活动得失。从“三地协作的流畅度”到“内容呈现的吸引力”,从“情感共鸣的强度”到“实践环节的意义感”,每一条反馈都将成为珍贵的经验。我们会认真梳理三地协作中的痛点与优化点,为未来京津冀红色文化联创活动铺路搭桥,让红色联动的种子能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结果。
张家口的风会记得,我们曾在这里聆听战场的回响;通州的旧址会记得,我们曾在这里用青春守护历史;红桥的纪念馆会记得,我们曾在这里与老党员共忆峥嵘。这场跨越京津冀的红色之旅,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一次责任的接力。
青春的脚步永不停歇,红色的传承永不落幕。让我们携手同行,在三地红迹中汲取力量,在协同记忆中凝聚共识,让平津战役的精神火种在京津冀大地上代代相传,让红色文化共同体的旗帜在青春的守护下永远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