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科技学院:探索大学生志愿帮扶,助力老年人数字化服务发展
(通讯员刘文莉谭芯)
如何让老年人不再被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落下”?2025年7月9日至15日,湖北科技学院“青心数递,智护银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咸宁市的医院病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和公园,开展老年人数字化服务需求调研与帮扶活动。23名多专业学子在孔令磷老师带领下,用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探索大学生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有效模式。
红歌暖银龄,健康伴指教融“数字鸿沟”
实践过程中,志愿者们走进基层开展老年人数字化服务调研。成员们用“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等熟悉的红歌打开了老人们的心扉,同时发挥专业优势,开展高血压防治、口腔健康等知识科普。这一系列以歌声为引、以健康关怀为纽带的互动,迅速拉近了志愿者与老年患者的距离。
在建立信任后,志愿者们自然过渡到数字帮扶环节,化身“数字小助手”,深入了解老人使用数字化服务时的实际困难,从微信语音发送到电子医保查看,逐一进行细致讲解与示范。“以前手机只会接打电话,现在能自己看新闻啦!”一位老人兴奋地分享学习成果。悠扬的歌声与贴心的健康科普作为暖场,而精准的数字指导则切实助力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拥抱智慧生活。

(图为成员们倾听老人们数字化难题。乔晓阳供图)
“小V小V”:个性化教学点亮银龄“智”生活
团队通过调研与深度访谈,精准洞察到当前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数字化服务需求。志愿者们发现,笼统的教学收效甚微,必须“量身定制”。于是,团队设计了个性化的数字技能教学方案,采用阶梯式教学。通过一对一辅导和情景模拟的方式,从基础的微信视频通话开始,引导老人逐步学习实用的防诈骗技巧等知识,帮助老人们逐步掌握智能设备的使用方法。
64岁的李奶奶是个性化教学的受益者。李奶奶在学会语音助手功能后,激动地表示:“以前总觉得智能手机太难,现在只要喊一声‘小v小v’,就能听音乐、查天气,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我不会操作了!”从畏惧到尝试,从“不会点”到“开口听”,个性化帮扶不仅帮助老人用上了智能技术,更让他们感受到科技的便利和社会的关怀,提升了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图为志愿者开展一对一帮扶。吴宇涵供图)
“七二敢闯”银龄范,数字鸿沟需分层越
实践团队深入人民群众,成员们惊喜地发现了不少“银发数字达人”。许多老人能够熟练地操作智能手机,向团队成员展示打车、点外卖等日常数字化生活技能。其中,72岁的陈爷爷不仅熟悉微信的各项功能,还是视频平台“哔哩哔哩”(B站)的活跃用户。他自豪地说:“72岁正是闯的年纪。”
原来,陈爷爷以前在事业单位工作时,曾学习过智能手机。即便已退休多年,他依旧热衷于学习新知识,遇到不懂的也会主动向子女学习,他说“不懂就问嘛!儿子女儿就是我的老师,B站上也有教老年人的教程。现在买菜、挂号、看新闻,都能自己搞定,感觉年轻了好几岁!人生就一次,活到老当然要学到老。”通过本次调研,团队成员们了解到老年群体内部数字能力差异显著,大学生志愿帮扶需要更加个性化。

(图为老人向志愿者展示数字化操作。潘薇供图)
医者仁心“智”助老,数字护航就医路
医学专业的志愿者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调研,敏锐捕捉到老人在就医时遭遇的“数字门槛”:不懂用电子医保、挂号预约一头雾水。为此,团队创新推出“银龄数字护航计划”,采用“健康服务+数字助老”模式。通过制作“数字化就医”宣传手册等方式,从基础的打开医院小程序教起,逐步延伸至电子病历查询、在线问诊平台使用等进阶功能。
志愿者小钟发现,用“买菜类比法”讲解挂号流程效果显著:“就像去菜场要选摊位,挂号也得先挑科室和医生!”团队创新模式将电子医保使用步骤和手机预约挂号流程融入服务设计,有效引导老年人从“怕碰手机”逐渐转变为“主动求教”。这不仅有效解决了老年群体的就医难题,更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温暖,提升了就医尊严。

图为志愿者了解老人数字化困境。刘文莉供图
智慧青春暖桑榆,数字搭桥志不移
一周的实践,成员们从老人身上看到了终身学习的坚持,也深刻体会到,科技发展的温度,恰恰体现在它能等待那些走得慢的人。“这次实践不是终点,”队长崔芳芳坚定地说,“它点燃了我们持续为银龄群体搭建数字桥梁的热情,也让我们更清楚未来努力的方向。”此次实践为探索“需求导向+技术赋能+青春助力”的可持续大学生志愿帮扶模式提供了重要依据。据悉,实践结束后,队员们将返回家乡继续开展类似助老服务及需求调研。未来,团队将基于调研成果,积极探索大学生志愿帮扶模式,开展更精准、有效的老年人数字化服务志愿活动,努力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湖北科技学院的青年学子们正用实际行动证明,青春智慧可以成为温暖“银龄”群体的重要力量,助力每一位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共享时代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

(图为团队在学校门口合影。刘文莉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