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上海景区“游烟”现象,华东政法大学生揭示现实治理困境
“游烟”即“游走”的烟,是吸烟者在室外一边走路(或骑车)一边吸烟形成的烟雾。
作为国内最早实施控烟法规的城市,上海控烟始终走在前列,早在2010年便颁布了《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而最近上海宣布升级“控烟令”,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包括“控烟行动三部曲”、《室外吸烟点设置与管理要求》等,致力于室外控烟与“游烟”治理。关于治理效果如何?华东政法大学的同学用实践调研给出了答案。
2025年暑期,一支来自华东政法大学名为“怎样吸烟才对”的大学生实践团队,深入上海市迪士尼度假区、辰山植物园、武康路、外滩等多个热门景区,开展了“游烟”治理专项调研活动。团队通过线上线下问卷、实地观察、游客访谈、工作人员交流等方式,系统了解了上海市景区“游烟”治理政策的落实情况,旨在为优化景区控烟环境、完善城市相关治理措施提供实践参考。
在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作为第二批室外二手烟控制先行场所,团队观察到园区虽设置了吸烟点并张贴了大量禁烟标识,但仍存在明显治理盲区。如在热门项目排队区,周围有不少儿童,有游客公然吸电子烟,却无工作人员劝阻;在奇想花园等无项目区,长椅旁烟头遍地,吸烟者聚集却未见工作人员干预。
更值得关注的是,园区吸烟点因阴凉处稀缺,竟成为老人、儿童的临时休憩区,违背了吸烟点隔离吸烟人群的初衷。而度假区外的迪士尼小镇吸烟点则位置偏僻、标识模糊,游客需反复询问才能找到,部分游客最终选择在路边随意吸烟。
在上海市辰山植物园,其调研结果更显矛盾。园区虽在官方渠道明确“禁止吸烟”,但实地可见多处违规吸烟现象,甚至有保洁、保安等工作人员在园内吸烟。
团队发现,园区禁烟标识数量少且位置隐蔽,更存在与“全面禁烟”政策相悖的不规范吸烟点——一处紧邻检票排队区,另一处仅在洗手间门口设置灭烟柱充当“吸烟点”,均不符合上海市室外吸烟点设置标准。当团队向工作人员反映时,得到的回应却是“园区太大管不过来”,“主要靠自觉”,凸显出管理执行的乏力。
武康路与外滩作为首批室外“游烟”治理试点区域,本应是控烟示范窗口,却同样问题突出。武康路在人流高峰时段未见劝导员在岗,多数游客和商户表示“从未见过劝烟人员”;吸烟点要么设在人群密集的垃圾桶旁,要么隐蔽在巷子深处且无标识,线上地图也未标注位置,团队询问游客中心工作人员和12345控烟热线均被告知无吸烟点。外滩的情况更为严峻,步行街未设规范吸烟点,工作人员甚至告知“路上可以随便吸”,外国游客直言“未感受到有效的控烟措施”。两地普遍存在工作人员对控烟政策不熟悉、引导缺位的现象,与“柔性劝导+吸烟点建设”的试点要求相去甚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团队也思考了一些方法——
首先,景区应在入口处、主要通道、休息区等显眼位置,统一增设清晰的禁烟标识与吸烟点指引,确保游客在园区内任何区域都能快速识别相关规定与吸烟点位置。同时可以参考迪士尼设置专门的小程序,在小程序上标明吸烟点所在位置,提供举报方式。
其次,景区应该设置专门的劝烟员而非过度依靠志愿者,同时明确劝烟员的工作时间与职责范围。问卷显示,有超九成受访者在上海景区未见过劝烟员,超五成受访者因怕冲突未劝阻游烟,反映出游烟治理力量仍需加强,景区管理方应结合人流高峰合理排班,保证重点时段有足够人员在岗。要对劝烟员开展统一培训,使其熟悉控烟政策、劝导技巧及景区内吸烟点分布,提升劝导效率,同时加强景区内部员工管理,严禁工作人员在禁烟区吸烟,发挥示范作用。
最重要的一点,要明确权责。受访者普遍对当前控烟措施评价偏低(平均 2.88/5 分),因此,在景区,管理方就应率先承担起主体责任,全面负责景区内吸烟点的规划、建设、维护以及劝烟员的招聘、培训和管理,确保各项控烟措施落到实处。社区街道则需配合景区做好周边区域的控烟工作,合理安排志愿者的工作时间,确保在景区周边人流密集时段有劝导员在岗,避免出现管理真空。执法部门应加强与景区的联动,形成一套针对景区内违规吸烟行为的处罚流程和标准,定期到景区开展执法检查,对景区上报的多次违规且不听劝阻的游客依法进行处罚,增强控烟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团队同时也认为,城市规划还需兼顾需求与规范。就问卷结果来看,接近七成的填写者表示从未见过吸烟点,因此需要根据人流量,合理设置吸烟点数量以适应吸烟人群需求。而与此同时,吸烟点建设也不可脱离规范,要遵守选址远离人群密集区、儿童活动区等具体规则。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吸烟点建设、柔性劝导提供法律依据。
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助力提升公众的控烟意识,此项工作既是基础环节,亦面临较大挑战。唯有扎实、全面地推进宣传教育,明确传达对吸烟问题的严肃立场,方能使目前占81.5%的对上海市控烟政策尚不了解的受访群众逐步转变观念:引导吸烟者不再嗤之以鼻,亦促使非吸烟者主动发挥监督与参与的作用。
最后,不论是在大范围的城市还是小范围的景区,吸烟问题管理起来确实很难,但困难不应该成为回避问题的借口。吸烟者固然有权利满足个人需求,但不该以牺牲他人健康为代价;非吸烟者固然也有权利保护自身健康,但不该以禁止他人需求为要求。公共服务的管理智慧,恰恰体现在平衡不同群体权益、守护公众利益的能力上。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不仅是大学生团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结合的一次深入实践,更通过第一手调研数据,揭示了上海市景区“游烟”治理中政策执行与现实需求的落差。团队所记录的吸烟点设置不规范、劝导机制不健全、管理权责模糊等问题,可为相关部门优化控烟政策提供具体参考。团队成员的最终目标就是希望让每一位游客在清新空气中享受游览乐趣,助力上海建设更具文明质感的国际化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