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商学院学子走进温州市乐清市蓝夹缬非遗工坊,沉浸式解锁这一国家级非遗的传承密码,在观摩、体验与访谈中,触摸古老技艺的温度,思索非遗传承新篇。
观摩体验:布上生蓝,邂逅非遗之美
蓝夹缬发源于浙江温州乐清,作为古老防染印花技艺,凭借雕刻精美的木质夹版夹住布料,浸入天然靛蓝染液,经反复浸染、氧化,在棉布上 “生长” 出永不褪色、寓意吉祥的靛蓝图案,其 “夹” 与 “染” 的独特工艺承载千年文化智慧。

图1 陈献武老师向实践团介绍蓝夹缬
实践活动现场,陈氏蓝夹缬第五代传承人陈献武向同学们演示制作流程。他精准操作,夹版严丝合缝夹住白布,浸入染液、提起氧化,反复数次,素色布料渐染深邃靛蓝。同学们近距离观察,深刻感受传统工艺的精巧与严苛。在亲身体验环节,大家尝试夹版固定与浸染,过程中状况频发,却也让他们切实体会到非遗技艺的精细,以及传承人的匠心坚守。
访谈深析:传承窘境,探寻破局之路
非遗项目体验后,实践团成员与陈献武老师展开深入访谈,直面非遗传承难题。陈献武老师坦言,蓝夹缬传承面临多重挑战:传统工艺学习周期长、经济回报慢,导致年轻群体参与意愿低;产品多局限于传统日用品,创新设计与市场推广不足,难以契合现代消费需求,传承断层风
图2 陈献武老师与实践团成员展开访谈
谈及破局方向,陈献武老师介绍,正尝试拓展面料应用,从棉布延伸至羊绒、丝绸,丰富产品场景;创新纹样设计,融合现代审美与地域文化开发文创;同时,通过校园、社区体验活动,扩大非遗传播。“非遗传承需守正创新,让老技艺适配新需求 。”
青春担当:以行践知,点亮传承微光
围绕 “青年助力非遗传承”,实践团成员积极研讨。结合专业,国际商学院学子提出,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新媒体平台讲好非遗故事,借跨境电商拓展市场;打造 “校园非遗大使” 角色,在校内组织体验、讲座,凝聚青年关注合力。

图3 实践团与陈献武老师合照
陈献武老师肯定同学们的思路,鼓励青年以创新活力为非遗注入新血液。此次实践,让浙金院学子深度触摸蓝夹缬的文化温度与传承重量。未来,他们将以专业知识为翼,以实际行动为笔,书写非遗传承青春答卷,助力蓝夹缬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让这抹 “中国蓝” 持续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