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实践筑梦 青春砺行——在产教融合中锤炼真才实学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能”动未来,“源”梦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暑期赴江苏恒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实习。本次实践以“理论联系实际,技能服务产业”为宗旨,通过岗位实操、技术攻关、校企交流等形式,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图为团队成员与校企领导在企业合影)
校企协同搭平台 产教融合育人才
2025年7月8日,实践团抵达江苏恒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受到企业热烈欢迎。在启动仪式上,公司总经理蒋微波表示:“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始终重视与高校的合作,希望通过这次实践,让同学们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图为校企融合实习启动仪式)
新能源与储能系党支部书记殷上轶介绍了“聚能红色‘微堡垒’”校企共建计划。该计划通过建立实习基地、联合攻关项目等方式,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学院党委副书记吴希媛强调:“这次实践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契机,希望同学们珍惜机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安全筑基强意识 规范先行促成长
实习首周,企业为实践团组织了系统的安全培训。安全总监通过案例分析、现场演示等方式,详细讲解了厂区安全规范、设备操作流程和应急处理措施。团队成员张茂杰在培训后表示:“以前觉得安全规定是条条框框,现在明白每一条都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
实践团还参观了企业展厅和生产车间,了解公司发展历程和技术创新成果。在燃烧系统装配线,技术主管王工现场演示了关键部件的加工工艺,让同学们对“工匠精神”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团队成员李天泽感慨:“从图纸到成品,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益求精的态度。”
技术攻关显身手 专业实践结硕果
本次实践的核心任务是参与燃烧室结构优化项目。在工程师指导下,实践团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负责三维建模、参数分析和方案验证。团队成员沈永乐在UG软件操作日志中写道:“第一次将课堂学的CAD知识用于实际工程设计,既紧张又兴奋。”

(图为团队成员在UG软件上设计燃烧室结构)
通过反复修改和验证,实践团最终完成了燃烧室直径增加5%、长度增加8%的优化方案。CFD仿真显示,新设计使温度分布均匀性提升12%,NOx排放降低8%。这一成果获得了企业技术部门的高度认可。
“同学们展现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令人惊喜,”研发部经理评价道,“他们不仅快速掌握了专业软件操作,更能从工程角度思考问题,这种综合素质正是企业所需要的。”
多元实践拓视野 全面发展促提升
除技术工作外,实践团还参与了企业日常运营的多个环节。在质量检测部,团队成员学习了产品检验标准和流程;在项目汇报会上,同学们旁听了技术方案论证过程;在部门例会上,大家就工艺流程优化提出了创新建议。

(图为团队成员探究模型收敛及温度分布不均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实践团还承担了部分英文技术资料的翻译工作。团队成员李鑫在翻译燃烧控制专利文献后表示:“这不仅提升了专业英语水平,更让我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
总结交流话收获 展望未来谋新篇
8月10日,实践团召开总结汇报会。同学们通过视频、PPT等形式展示了实习成果,并分享了心得体会。团队成员莫宇浩表示:“这次实践让我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也认识到自身在工程实践方面的不足。”
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在点评中指出:“同学们展现出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令人印象深刻。希望未来有更多这样深入的校企合作机会。”
学院党委书记彭海在总结讲话中强调:“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这次实践实现了三个转变:从知识接受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团队协作的转变,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创新的转变。”

(图为学院领导验收团队实习成果)
实践育人结硕果 青春奋进正当时
此次江苏恒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实践经历,为“能”动未来,“源”梦实践团成员提供了宝贵的成长平台。通过一个月的沉浸式学习,同学们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培养了工程思维和职业素养,实现了从“校园人”向“职业人”的初步转变。
展望未来,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实践渠道,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工程人才不懈努力。正如团队成员共同的心声:“我们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上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能”动未来,“源”梦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8    阅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