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广西师范大学“长思慧护”社会实践团走进柳州三江高秀村,围绕“技术赋能与情感治理:数字化时代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人亲情沟通障碍问题与创新对策研究”课题,开展为期一天的实地调研,深入探寻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与亲情沟通现状。
上午,实践团成员与高秀村党支部书记展开深度访谈。书记详细介绍了村内留守老人的整体情况,包括老人数量、年龄结构、子女外出务工分布等核心信息,同时提及村里老人协会在留守老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协会不仅定期组织关公节、重阳节、红薯节等文化活动丰富老人精神生活,还凭借高威望参与村内事务决策,更承担着调解老人家庭纠纷的职责,为留守老人营造了稳定的生活环境。访谈中,实践团重点关注了留守老人与外地子女的沟通频率、沟通方式,以及在使用数字化工具时面临的困难,书记结合村内实际案例,为团队提供了诸多一手信息,为后续调研奠定基础。
图为调研团队与书记交流时的照片
图为实践团队与村委工作人员的合照
下午,实践团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在村内开展大范围数据收集。成员们分组行动,深入老人家中、老人协会活动场地等场所,面对面向留守老人发放问卷。考虑到部分老人不识字或视力不佳,实践团成员耐心朗读问卷内容,引导老人根据自身情况作答。问卷围绕老人使用手机类型(老年机/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功能掌握程度(接打电话、微信视频、刷短视频等)、与子女视频通话频率、使用数字化工具时遇到的障碍(如操作复杂、不会充电缴费)、对亲情沟通的需求与期望等维度设计,全面收集留守老人在数字化亲情沟通方面的真实数据。调研过程中,老人们积极配合,主动分享自己与子女的沟通故事,有老人提到“子女过年买了智能手机,会教我打视频,但平时自己缴话费还是会紧张”,也有老人表示“想经常跟外地孙辈视频,但有时候不知道怎么打开微信”,这些细节让实践团更直观地感受到留守老人在数字化亲情沟通中的困境与诉求。
图为调研团队入户调研的照片
图为团队成员与留守老人交谈的照片
此次高秀村实地调研,广西师范大学“长思慧护”实践团通过访谈与问卷结合的方式,全面掌握了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人亲情沟通的现实情况,尤其是数字化工具使用中的痛点问题。后续团队将对调研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合民族地区文化特色与老人实际需求,探索技术赋能留守老人亲情沟通的创新对策,助力破解数字化时代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的亲情沟通障碍,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老人的情感需求。
来源:陈世卡、马余利、刘金枝、李佳蓉、雷巧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