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在汽车钢铁与清水碧波中读懂家国奋斗

        丹江清水映初心,东风铁骨铸脊梁。红色千里行暑期社会实践队成员当日行程为在神农山公园清理垃圾;十堰市博物馆学习历史文化;东风汽车博物馆领略奋斗艰辛。
青山护绿,使命担当
       今日清晨,红色千里行暑期社会实践队迎着初升的朝阳,在神农山公园开展了为期 2 小时的垃圾清理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
图为实践队清理草坪垃圾 张鑫澜 供图
      活动中,队员们手持垃圾袋、夹子等工具,分散在公园各个角落,仔细捡拾隐藏在草丛、路边的纸屑、塑料瓶、烟头等垃圾。他们不惧脏累,不放过任何一个卫生死角。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公园环境焕然一新。
 
图为实践队清理步行道垃圾。李诗彤 供图
        看着干净整洁的公园,队员们内心充满成就感。这次活动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增强了队员们自身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溯源山水,肩负双责
      走进十堰市博物馆,首先在“十堰与水”展厅,队员们透过生动的模型和遗留的资料,深入理解了这座城市的“国家使命”
 
图为实践队讲解南水北调工程。李诗彤 供图
         清水北送十年路: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累计投入300多亿元综合治水,丹江口水库2024年Ⅰ类水质天数达292天,十年输水超700亿立方米,惠及北方26城1.14亿人口。
图为实践队讲解南水北调总体工程布局。林晓宾 供图
       科技护水硬实力:展柜中陈列的微型水质检测机器人、AI识别排污系统模型,生动诠释了“卫星+无人机+大数据”的立体守护网。一名队员感叹:“原来每一滴北上的水,都凝结着十堰人的智慧与牺牲!”
转身步入“车与十堰”展区,历史与现实在此交织:
       深山里诞生的工业奇迹:1969年,十堰仅百户人家的闭塞山乡,因二汽建设迎来巨变。展墙上的老照片里,工人们在芦席棚中靠马灯照明组装汽车,手写标语“没有设备自己造,没有厂房搭席棚”刺痛了年轻学子 的双眼。
       3分钟下线一台车的现代生产线模型,与墙外真实飞驰而过的物流重卡呼应,印证了“中国商用车之都”的实力——十堰中重卡市占率12.7%居全国地级市首位,20种零部件销量全国第一。
图为实践队观看车城建设的视频。王思源 供图
车博探秘,品读峥嵘
      午后,实践队奔赴当日上午馆方口中的“精神图腾”——东风汽车博物馆。这座由旧厂房改造的工业殿堂,以2000余件展品铺开一部中国汽车工业的史诗:
图为实践队讲解东风发展历史。陈杨 供图
     “半吨黄金换国宝”:12000吨锻压机前,队员们屏息凝神。这台1976年从德国引进的设备,耗资相当于半吨黄金,至今仍在使用,47年未大修,生产零件超400万个。“英雄车”EQ240的残损车身诉说战场传奇——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它拖着26处弹孔载伤员冲出火线;锈迹斑斑的《二汽建设动员令》手稿,记载着十万建设者“扎根山沟,献了青春献终身”的誓言。
      在科技跃迁展区,实践队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破壁之路:芯片突围,东风自主车型芯片国产化率最高达69%,打破“卡脖子”困局;绿色革命,热效率47.06%的超级混动发动机、氢燃料电堆等核心技术模型,彰显科技自立决心。
       博物馆尾厅的“城市共生”沙盘,揭示了十堰与东风血脉相连的成长逻辑:“大山里的深圳”崛起:东风带动超500家配套企业聚集,构建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更投资修建道路、医院、学校,助力十堰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工业遗产的新生:锈迹斑斑的旧厂房蜕变为文化地标,仅2025年开馆三个月已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成为政企共筑“精神纽带”的典范。
图为实践队学习东风精神。王思源 供图
      离馆前,实践队在浮雕墙下列队,十堰用清水诠释奉献,用钢铁锻造脊梁。作为青年,我们要传承‘马灯精神’,在科技攻关中做破冰者,在绿水青山间做守护人!”
图为实践队集结动员情景。赵文文 供图
       夕阳西下,博物馆外墙“打汽车工业翻身仗”的巨幅标语熠熠生辉。实践队员的笔记上,已写下新的思考——清水北去,是国家的托付;车轮滚滚,是民族的征程。而连接这一切的,正是一代代奋斗者永不熄灭的信仰之火。
       钢铁与清水,共同浇筑了这座城市的灵魂。当年轻的手掌抚过万吨锻压机的斑驳锈迹,当清澈的丹江水倒映出鲜红的队旗,十堰的故事在青年心中生根:护水之责与造车之志,皆是家国担当的永恒底色。
 
    来源:湖北医药学院红色千里行社会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8-30    阅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