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东政法大学“绿野咖行者”实践团队围绕“从‘单点引流’到‘业态共生’:基于青浦区、松江区‘村咖+’模式赋能乡村产业协同发展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圆满完成暑期社会实践任务。团队以社会调查为核心实践形式,通过实地调研、模式构建、平台运营等举措,挖掘“村咖”的产业带动潜力,为乡村振兴贡献高校智慧与青春力量。
深调研:摸清乡村产业联动痛点
作为“知行・乡村振兴”类实践项目,团队聚焦上海青浦区、松江区乡村新兴业态“村咖”的发展现状,组建了由5名跨专业学子(涵盖网络与新媒体、知识产权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等领域)构成的调研队伍,由校学生处资助办副主任凌红梅担任指导老师。
实践期间,团队先后走访松江区泖港镇“胡光里”、青浦区练塘镇“满山乡遇”、赵巷镇“和睦咖啡”等4家代表性村咖,同步对接村委会、村咖经营者、文旅从业者及消费者等多元主体。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勘察等方式,累计收集有效问卷1175份、访谈记录1.3万余字,系统掌握了村咖运营模式、客群结构及产业联动瓶颈。调研发现,78.7%的城市游客因“乡村体验”到访村咖,但仅12%会延伸消费周边农业或文旅项目,“流量易获但转化难、资源分散但整合弱”成为核心痛点。

创模式:搭建产业协同桥梁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团队以产业融合理论为指导,创新构建“村咖引流—流量转化—产业协同”发展框架,推出三大联动模式破解发展难题:
“村咖+农业”:联动松江区蓝莓种植园、青浦区茭白基地等农业资源,设计“咖啡+采摘”套票,助力本地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如松江区“胡光里”村咖依托本地“松江大米”开发泖田米酿、泖田软糕等文创产品,通过流量导流实现农产品增值。
“村咖+文旅”:串联青浦区东厍村古桥、古庙、非遗工作室及和睦村沿河景观、村史馆等文旅资源,规划“咖啡+历史探秘”“咖啡+乡村休闲”主题路线,弥补传统乡村旅游“信息分散、体验断层”短板。
“村咖+社群”:针对亲子、银发、宠物友好等不同群体,定制咖啡手作、银发慢游会等专属活动,推动村咖从“消费空间”转型为“乡村社交枢纽”。
同时,团队注册运营“绿野咖踪”微信公众号,整合村咖地图、周边业态、乡村文化故事等信息,发布《东厍咖行|在青浦东厍,把日子过成心里的模样》《和睦咖行|来和睦村——过和睦的生活!》等3篇乡村旅游攻略推文,累计浏览量超500人次,点赞转发量破百,成为城市游客了解乡村的重要窗口。目前已有2家村咖主动合作张贴公众号二维码,形成“到店消费—线上导流—全域体验”的服务闭环。

显价值:多维助力乡村振兴
此次实践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在产业、城乡融合、文化传承等维度展现出显著社会价值。产业层面,通过“村咖+”模式打破乡村“单一依赖农业”的经济结构,带动餐饮、民宿、文创等多产业协同发展,松江区泖港镇胡光村党总支书记表示其也存在盘活村内旅游资源,拓宽村民增收路径的意愿。
城乡融合层面,以村咖为“流量闸门”吸引城市客群走进乡村,倒逼乡村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升级,同时通过年轻化活动设计增强乡村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助力缓解“乡村空心化”问题。文化传承层面,团队在公众号推文中融入乡村非遗技艺、古建筑历史介绍,读者反馈“加深了对乡村文化的了解”,实现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
续发力:推动成果落地见效
指导老师凌红梅指出,该项目实现了“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调研与创新能力,也为乡村产业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团队负责人、24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姜澍妍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优化“绿野咖踪”公众号内容,深化与青浦区、松江区村镇以及更多村镇的合作,推动“村咖+”模式进一步落地见效,让青春力量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