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自人类文明曙光初现便如影随形。从钻木取火的跃动,到蒸汽机轰鸣叩开工业时代,再到电力之光普照人间——能源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动力之源,更是国家躯体内最炽热的血液,是文明进程背后沉默而坚定的推动者。历史一再印证:得能源者得天下,失能源者受制于人。近代中国曾饱尝“煤油灯下屈辱”的切肤之痛,正是能源不能自主、发展权被攫取的深刻写照。而今,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隘口,“能动强国,能源报国”已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关乎国运的战略抉择,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重大使命。
当前,我国能源事业虽实现跨越式发展,却仍面临“双重困境”的现实挑战。一方面,能源安全问题如利剑高悬。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与能源消费大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持续高企,“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不仅关乎经济命脉,更是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底线。国际局势波谲云诡,能源供应链已成为国家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绿色转型压力日益紧迫。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消费结构已成为生态环境的不可承受之重。美丽中国愿景与“双碳”目标的庄严承诺,都要求我们必须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毅然推动一场彻底的能源革命。我们既不能重回粗放增长的老路,也不能脱离实际空谈转型,必须在安全与可持续之间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平衡发展之路。
破局之道,唯在创新。科技创新是“能动强国”的核心引擎,更是“能源报国”的实践根基。人类能源史,就是一部技术突破史。今日中国,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多路径跨越:在传统能源领域,推进“绿色涅槃”,借助智能化开采、清洁化利用、碳捕集与封存等关键技术,提升传统能源的清洁效率与安全底线,筑牢能源基本盘。在新能源前沿,则要做坚定的“驭风者”与“追光人”,聚焦高效光伏、新一代风电、低成本高安全储能等“卡脖子”环节,推动可再生能源成为真正可靠、可负担的主力能源。同时,必须加快建设以“智慧能源互联网”为方向的新型系统,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实现源、网、荷、储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能源系统的效率与韧性。这是一场由国家引领、企业发力、产学研协同共进的宏大创新实践,更是未来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决胜战场”。
“能源报国”,是使命,也是行动。它召唤全社会共同奔赴,尤其需要青年一代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从茫茫戈壁中风电建设者的坚守,到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千百次的试错与攻坚;从企业家对能源产业的战略布局,到每个公民践行低碳生活的日常选择——每一个岗位都是报国一线,每一次努力都在塑造未来。它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一种把能源安全视为己任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铁人”王进喜以身体搅拌泥浆的勇毅,是今天无数科技工作者埋首攻关、不求闻达的坚守,更应是新时代青年投身能源事业的智慧与热情。
展望前路,一个真正的“能动强国”,必将是一个实现能源自主、技术领先、绿色低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这意味着能源供给安全稳定且与环境和谐共生,能源科技自主可控且引领全球,能源生活智能高效且彰显公平。这幅宏伟蓝图,亟待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矢志拼搏、共同创造。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能动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能源报国”的征程正在脚下。让我们以科技为桨,以责任为帆,以创新为舟,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能源革命中,推动中华巨轮破浪前行,驶向复兴的辉煌彼岸——为子孙后代赢得一个能源自主、环境优美、繁荣稳定的未来。这不仅是我们对历史与民族的郑重回答,更是最深情的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