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复兴》高歌处,青春踏访东纵路
——哈工大学子湾区红色印记寻踪
【哈工大(深圳)智能学部宣】(图文/刘征、范展硕、王利成、刘黎、黄子函、黄原超)“前进,前进,向前进!肩负民族的希望!”2025年8月2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红途寻迹·青春励行”华南小队7名成员踏上了一段跨越时空的红色研学之旅。从东江纵队纪念馆到莲花山公园,从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到深圳湾人才公园,学子们在湾区这片红色与改革交织的热土上,追寻民族走向复兴的磅礴力量。
1. 东江烽火:在抗战记忆中汲取血性与担当
实践团首站抵达深圳坪山东江纵队纪念馆,这里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南敌后抗战主力——东江纵队的峥嵘岁月。馆内陈列的泛黄的历史照片、饱经沧桑的实物展品、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都在无声的讲述80多年前抗日战士浴血奋战的故事。
队员们认真观摩每一件展品,深入了解每一张照片背后的历史故事。80年前的东江纵队,孤悬敌后,面临日伪双重夹击,然而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与敌人血战到底。“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年轻的他们,扛着步枪穿梭在丛林间,眼神坚定,步伐有力”,队员李同学说,“今天的我们虽然不再需要浴血厮杀,但这种绝境亮剑的精神,我们必须继承”。纪念馆外,队员们哼起《走向复兴》的旋律——“前进,前进,向前进;挺起胸膛,何惧风浪”,仿佛与那段烽火岁月隔空呼应。
2. 改革精神:在特区高地寻找历史脉络的延续
第二站,调研团登上莲花山顶,瞻仰邓小平铜像。高处俯瞰深圳,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从东纵减税护商到特区土地改革,从抗战“生命通道”到开放“经济动脉”,深港命运共同体跨越八十年的坚守与发展一脉相承。
面对拔地而起的城市天际线,成员们感受到深圳奇迹背后的精神传承——拓荒牛的坚韧、敢闯敢试的锐气,以及海纳百川的胸怀。一名队员感慨:“站在莲花山顶,想到几代人为了国家发展接续奋斗,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改革精神和抗战精神其实是同一根脉——为民族未来,不惜一切代价”。
3. 创新前沿:在青年创业热土感悟时代担当
实践团成员们来到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这里承载着推动青年逐梦的时代使命。梦工厂汇聚了来自港澳及内地的创业团队,提供全方位的孵化支持与资源对接,更在大湾区建设的浪潮中上演了一幕幕青年逐梦、携手共进的生动故事——年轻的创业者们在这里挥洒汗水、碰撞思想,将一个个创意化为现实,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展示中心,成员们仔细浏览政策展板,详细了解园区政策支持和入驻企业所获成就,感受湾区青年在时代大潮中破浪前行的自信与坚毅。参观过后,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要开拓思维,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湾区建设添砖加瓦,为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我们迎着灿烂的阳光,飞向太空,驰骋海洋”,歌声中有创业者的热血,也有学子心中的信念
。
4. 人才力量:在时代新长征中汇聚青春火炬
最后一站,实践团来到深圳湾人才公园。星光桥上,镌刻着百位特区建设者的名字——从蛇口“开山炮”的袁庚到“科技突围”的任正非,他们以不同方式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芯片是青年的子弹,数据是青年的战壕,代码是青年的冲锋号,复兴是每一代人的新长征。星光桥上,队员们把这句誓言融入《走向复兴》的最后合唱——歌声铿锵,伴着夜色与海风,传得很远很远。
从东江烽火到创新前沿,哈工大(深圳)“红途寻迹·青春励行”实践团在为期一天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抗战精神教我们绝境亮剑,改革精神启示我们坚守人民立场,新时代青年更应在科技、产业和社会建设中担当作为。
当队员们在哈工大火箭前整齐列队,齐声唱响《走向复兴》时,那高昂的旋律不只是结束曲,而是新的动员令。正如歌词所言:“走向复兴,创造辉煌”——这首歌,把一天的所见所感凝结成一份接力的信念,让青春与祖国同频共振,让歌声成为前进的号角。
从抗战歌声中汲取精神伟力,于实践征程中追寻先辈足迹,“红途寻迹·青春励行”实践团,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