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隐夏日燕飞回
在时光的静谧流淌中,每一个暑假都像是一扇悄然打开的门,门外是纷繁复杂又真实动人的大千世界。对我而言,这个暑假不再只是蝉鸣与西瓜相伴的悠闲时光,而是一场踏向社会、走进人群的温暖旅程。身为一名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我怀着对远方的向往和对真实的渴望,加入了家乡的爱心暑托班志愿项目,用半个月的时间,贴近土地、聆听声音,也让自己在付出与感动中悄然成长。
社区,是城市中最小也最完整的细胞,是无数人安放身心的家园。然而在快节奏的城市脉动之下,它也承载着许多容易被忽略的真实需求:老人独自守候的午后,孩子缺乏陪伴的暑假,环境逐渐老去的角落,还有那些因沟通不畅而被遮蔽的心声。既然决定加入,那便要在这个夏天走进他们,不只是观察,更是陪伴;不只是服务,更是学习。
实践开始前,我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做了细致的筹备。在负责人的指导下,我们反复讨论方案、联系人员、分配任务,我负责活动记录与宣传,还有负责交通安全,组织人员的,简直像一群即将出发的探险者,整理行囊、照亮前路,期待着把书本里的理论,变成街道巷弄中实实在在的温暖。
七月的清晨,阳光已经泼洒得毫不吝啬。我们第一站是社区养老院。还没进门,就听到里面传来断续的琴声。推开门,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一位精神矍铄的老爷爷正用仍旧灵活的手指弹他心爱的歌曲。我们带来了准备许久的小节目:合唱、小品、诗朗诵。老人们跟着节奏轻轻拍手,节目结束后,年龄最大的王奶奶讲年轻时的故事,她说着说着就笑了,那笑容像穿过梧桐树叶的阳光,明明灭灭,却真实得让人心动。
随后的几天,我们针对社区里的孩子们开设了“暑期安全小课堂”。原本担心孩子们坐不住,没想到当他们睁大眼睛听特邀的警察讲防骗知识、跟着社区医生学急救动作时,整个教室安静得只剩下窗外的蝉鸣,在实践环节,讲授过的心肺复苏动作被孩子们认模认真地复现,挺直手臂,抬高身位,适度按压,成就感像夏风一般拂过每个人的心头。我们发放自制的夏日安全手册,孩子们如获至宝地抱在怀里,没有宏大口号,只有纯粹的笑容与信任。
社区一角有一片闲置的空地,常年堆杂着废弃家具和垃圾,社区人员决定改造它。清理、搬运、扫地、涂墙……阳光毫不留情,汗水浸透衣背。有居民从最初观望,到后来主动递来水和工具,劳动不再辛苦,而成了一种纽带,连接起我们和这个原本陌生的社区,当杂物整理结束时,整条巷子好像都亮了起来。
回望这一个月的暑实践,它赋予我的远不止一份报告。它让我第一次触摸到社会的温度,看到书本之外的百姓生活。我理解了“社区”二字的重量——它不是地理概念,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具体的故事、具体的情感联结。我们在给予的同时,获得了更多:被信任的感动、被需要的价值感、协作的默契,还有那一张张笑脸教会我的坚韧与乐观。
当然,我们也曾遇到问题:宣传不够深入,有些老人不知道活动信息;技能与实际需求间存在差距,比如我们想教手机使用,但他们更希望有人陪着聊天。这些遗憾,恰是下一次出发的理由。
如果未来还有机会,我希望真正地、长期地扎根一个地方,不是“路过”,而是“陪伴”。社会实践不是任务,而是一种选择,选择走进他人的生命现场,选择承担一份看似微小却意义非凡的责任。
这个夏天,于我而言,是一首以温暖、汗水、感动与思考写就的散文诗。我们终将告别暑假,但这份记忆不会褪色。它提醒着我:真正的成长,从来不在象牙塔内,而在真实世界的土壤之中——在那里,青春才能真正扎根,梦想才能真正有光。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