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实践团队赴民勤开展“固水育绿”智慧治沙实践活动
2025 年 7月19日至23日,兰州理工大学“固水育绿”实践团队深入甘肃省民勤县,开展以“传承治沙精神,践行绿色使命”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团队成员深入民勤当地荒漠地带与防沙治沙纪念馆,通过实地种植、实验观测与历史溯源,探寻防沙治沙的科学路径,体悟一代又一代投身于防沙治沙事业的人们坚守的生态信念,用青春力量续写民勤防沙治沙的新篇章。
7月20日清晨,实践团队来到荒漠种植区,开启耐旱植物种植工作。地表在烈日下泛着白光,稀疏的沙蒿在风中摇曳,队员们脚踩防沙鞋套,拎着铁锹、水桶等工具踏入松软的沙地。当地治沙技术人员现场示范:“种植梭梭和沙柳,坑要挖30厘米深,株距保持1.5米左右,这样才能提高成活率。”队员们围在一旁认真学习,看着技术人员用铁锹呈45度角插入沙地,旋转半周带出沙块,再将幼苗放入坑中,分层培土压实。“沙漠土壤保水性差,根系埋得太浅会被晒枯,太深又会缺氧,分寸拿捏全靠经验。”技术人员的话让大家意识到,看似简单的种植背后藏着大学问。
掌握基本技巧后,队员们迅速投入种植工作。两人一组协作配合:一人挥锹挖坑,铁锹与沙地碰撞发出“沙沙”声响,每挖一下都要对抗流沙的“回填力”,不到半小时,手掌便磨出了红痕;另一人负责搬运幼苗,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裹着保湿棉的根系,生怕颠簸损伤纤细的须根。
种植过程中,队员们逐渐摸索出规律:梭梭苗要保持直立,沙柳则可略倾斜以减少风阻;培土时需用手掌轻轻按压,既不能留有空隙,又不能压得过紧阻碍根系呼吸。负责浇水的队员拎着十升水桶,沿着种植线往返穿梭,每株幼苗精准浇灌 5 升定根水,看着水流在沙坑中打着旋儿渗入深处,才放心移至下一株。随着太阳升高,沙面温度逐渐升高,队员们的衣衫被汗水浸透,又被热风烘干,留下一圈圈白色的盐渍。“以前只在书本上知道沙漠植树难,亲身实践后才明白,每一株幼苗的存活都凝聚着治沙人的心血。” 一名队员擦着额头的汗说。看着幼苗们在沙地上挺立,队员们虽疲惫却满心欢喜。
在种植耐旱植物的同时,实践队的另一部分成员开展了治沙对比实验。他们严格按照计划,设置了三个实验组:传统种植组采用常规的种植方法;草方格固沙组先利用麦草扎出规格统一的草方格,再在方格内进行种植;草方格加SAP组则在草方格的基础上,添加了保水剂后再种植。实验过程中,队员们分工明确。测量组需要按照“双轨制监测方案”,在固定的三个时间点对土壤含水量进行检测并记录各组的幼苗生长态势等数据;操作组的同学则专注于按照各组要求进行种植和后期维护。
“我们要通过精准的数据,来对比不同种植方式的治沙效果,为后续的治沙工作提供参考。”测量组的同学一边记录数据,一边说道。午后,实践团队前往参观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馆内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都诉说着民勤防沙治沙的艰辛历程。从早期简陋的治沙工具,到如今先进的治沙技术设备;从一代代治沙人在恶劣环境中奋斗的场景,到如今沙漠逐渐变绿洲的成果展示,无不震撼着每一位成员的心灵。在展示治沙技术发展的区域,队员们停下了脚步。看着草方格固沙技术从最初的手工扎制,到后来的半机械化操作,再到如今的机械化作业,大家深刻感受到了治沙技术的不断进步。“前辈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治沙,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运用所学知识,为治沙技术的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们感慨道。
通过参观,队员们不仅了解了民勤防沙治沙的历史,更深刻体会到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治沙精神,这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投身治沙事业的决心。7月22日,团队组织了一场小型村民培训会,邀请附近村落的村民参与,并现场演示SAP材料的保水效果:将少量SAP颗粒倒入水中,原本细小的颗粒迅速膨胀成凝胶状。成员们用通俗的语言讲解SAP保水剂的作用原理,现场演示保水剂与沙土的混合比例:“一小把保水剂,能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50倍的水,慢慢释放给树苗。”村民们围着演示台认真观看,不时提出种植中遇到的问题,现场气氛热烈。“这个保水材料真管用,以后种梭梭就不用天天浇水了。”一位村民拿着宣传手册说。
实践活动接近尾声时,志愿团成员对此次实践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成果总结。他们将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对比分析法,对不同实验组的治沙成效进行评估。当看到草方格加 SAP 组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时,大家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让他们对实验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次实践让我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治沙工作相结合,收获满满。”参与实践的同学们纷纷说道。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