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童越 张运龙 杜昱钢)2025年7月5日,“锦绣黔程”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六盘水野玉海,开展了以"传承农民画,挖掘当地人文特点"为核心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在实践中领略农民画的别样风采,用实际行动助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实践团队成员们一踏入彝族风情街,非遗传承店铺里的水城农民画便瞬间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出生于六盘水的文旅宣传大使介绍到,农民画从不用“规矩”框住天地,山能倒着长,云也能贴在田埂上。在农民画里,色彩是肆意泼洒的生活情长,红如灶膛柴火的炽热,黄似晒秋玉米的欢畅,把庄稼汉藏在心底的期盼,全都用颜料洇成发烫的念想。
农民画更深层的文化密码与精神脉络,也随着我们探寻的脚步,缓缓浮现在大家眼前。实践团队又被扎染、蜡染店铺里摆放的精美作品吸引,从蜡染缸里捞出靛蓝的诗意,晒干后成了农民画里山峦的底色;蜡刀刻下的弧线,成了画中河流的走向,蜡染的“冰纹”是农民画的天然笔触,农民画的色彩则是蜡染布料的二次生长,这是手艺间的默契,更是文化的血脉相承。
实践团抵达彝馨花谷。老师们换上绚丽多姿的彝族特色服饰,衣袂翩然间,沉浸式感受当地文化的魅力。这一件件绚丽的服饰,简直宛如"立体的农民画",百褶裙上的菱形纹似梯田层层叠叠,衣袖处的火焰纹如节庆火把般跳跃,恰似农民画里“云贴田埂走”的浪漫想象,这些纹样与农民画的题材一脉相承,均源自彝族人民对自然的观察:山间龙胆草的紫、田畔向日葵的黄,既是服饰刺绣的主色,也是农民画颜料里的原色。二者以纹样为媒体,共同编织着彝族人民的生活记忆与精神密码。
经过一天的学习与了解,实践团队员们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农民画里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色彩与线条,这些扎根于土地的画面,没有刻意的雕琢,却藏着最鲜活的生活肌理。此次实践让团队成员们深刻意识到:农民画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乡土智慧的结晶、文化认同的纽带。未来,实践团将持续助力其活化传承,让这份“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艺术”,在时代浪潮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