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乡聚合力”暑期实践队走进隆安县那桐镇那重村,正式启动“儿童之家”夏令营活动。实践队与村委、村支书提前深入沟通,全面了解村内儿童数量、活动需求及参与意愿,精心设计“寓教于乐、以爱赋能”的主题活动,为30余名乡村儿童带来了一场充满温暖与成长的夏日盛宴。
为确保活动贴合实际需求,实践队提前一周驻村调研,与村委班子座谈交流,走访儿童家庭,掌握孩童年龄分布、兴趣爱好及教育短板。结合那重村“学龄儿童占比高、课外活动单一”的现状,实践队调整活动方案,将手工创作、集体互动与情感关怀相结合,最终确定“能量手环制作”“集体生日会”“趣味游戏坊”三大核心内容,力求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儿童自信,在协作中传递温暖。
能量手环:指尖上的成长密码
志愿者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带领儿童用彩色卡纸制作专属“能量手环”。孩子们通过选择代表不同能力的颜色(如红色象征勇气、蓝色代表智慧),将自我认知具象化为手环上的每一环。五年级学生小兰(化名)举着手环兴奋道:“我的绿色环最多,因为我最喜欢帮奶奶种玉米!”活动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让儿童在创作中重新认识自己的闪光点。
集体庆生:蛋糕里的温暖共鸣
实践队为8月出生的7名儿童精心筹备了集体生日会。当蜡烛点亮,志愿者与孩子们同唱生日歌,分享蛋糕与祝福。那重村村民李阿姨动情道:“这些孩子父母大多在外打工,很久没这么热闹过了。”一块蛋糕、一句“生日快乐”,化作跨越距离的亲情纽带。
趣味游戏:笑声中的团队力量
“桃花朵朵开”“气球大作战”等游戏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在协作中打破陌生感,从最初的羞涩到后来的主动牵手,笑声回荡在村委活动室的每个角落。志愿者小陈感慨:“游戏不是目的,让孩子学会分享与合作才是关键。”
活动尾声,那重村的晚霞染红了活动室的窗棂,孩子们追着志愿者问“明天还来吗”的身影,与墙上“乡聚合力”的队旗交相辉映。这一夏,我们用能量手环串起童心,用生日歌温暖时光,更用行动证明:当高校力量与乡土需求同频共振,教育的星光便能照亮每一寸土地。活动后实践队与村委召开总结会,村支书表示,夏令营填补了乡村儿童暑期教育的空白,希望未来能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队员们则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触碰。我们被孩子们的纯真治愈,也更加坚定了投身基层的决心。”
此次夏令营如同一粒种子,在那重村的土地上播撒下希望。广西师范大学“乡聚合力”实践队以实际行动作答:乡村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合力”,更需要贴近儿童需求的“巧力”。当能量手环的色彩点亮童心,当生日歌的旋律跨越山峦,这个夏天,爱与成长的故事正在继续。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心灵的双向治愈。当生日会的烛光映亮他们眼里的光时,我们深刻感受到:乡村教育需要“走心”的陪伴,而非简单的“填鸭”。村支书那句“希望明年你们还来”的恳切,队员们笔记本上写满的实践笔记,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爱与成长,本就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
(文/广西师范大学“乡聚合力”暑期实践队队员张译心 供图/那重村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