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从镐头的火星到数据的麦浪 —— 一个00后眼中的农垦之变

2025年7月16日,天气晴朗,我乘着车,把车窗摇到底,晨风卷着麦香灌进来。今天要去肥城五家农业主体,主题只有一个:农垦。小时候听姥爷讲,1956年十万复转官兵开进北大荒,人拉肩扛,一镐头下去火星四溅。我脑子里那幅画面,像黑白电影定格在今天的出发里。
第一站乐汶农业。踏进玻璃温室,20 000平方米连栋大棚像巨大的水晶盒子,温度恒在28℃。祖少华经理一句话把我击中:“过去300人干的活,现在30人。”我伸手摸滴灌带,水珠节奏均匀,像垦荒时敲的冲锋号,只是号手换成了传感器。姥爷故事里“人定胜天”的呐喊,忽然有了数字注脚。
随后,我随着车子车拐进汶阳田为农服务中心,李伟递来手机,打开“肥农通”。屏幕上跳动着四个镇每一块地的墒情、虫情、机械需求。我想到农垦老照片里的调度室,黑板上用粉笔写着“今日出动机车17台”,如今那块黑板被云端替代。李伟说最难的是“让农户相信手机比经验准”,我暗暗记下:技术迭代易,观念迭代难。
太阳最毒的时候,我们到了金叶子家庭农场。田埂边桃林成排,套袋的桃子像穿白袍的小战士。负责人于叔叔指着远处一座破旧红砖房:“我爹那辈垦荒时住的。”房子只剩半堵墙,墙上“农业学大寨”五个字却清晰。我蹲下来拍了一张照片,想回去给姥爷看:您当年的标语,还在站岗。
金丰粮食合作社的烘干机轰隆隆运转,热浪夹着麦壳扑面而来。理事长说,合作社托管了3800亩地,统一供种、统一植保、统一销售。“跟老农垦的‘五统一’是不是一个理?”我问。“理是那个理,”他笑,“只是我们把‘连’换成了‘社’,把‘战士’换成了‘农户’。”一句话,历史与现实对折,严丝合缝。
最后一站桃子姑娘。阴丽云在仓库里演示直播打包,手机支架、气泡袋、京东面单排成一列。她递给我一张订单:北京朝阳区,两箱肥城桃。我忽然想到姥爷讲过,当年第一批北大荒大米用麻袋装上火车,三天三夜进京,万人空巷。七十多年过去,火车变成快递,麻袋变成纸箱,但内核仍是“把好东西送出黑土地”。
返程车上,我把五家单位的名片排成一排,像拼起一张缩小版“农垦地图”。技术、组织、品牌、市场,每个环节都在更新,却又都能从老农垦的基因里找到片段。姥爷那一代人用脚步丈量荒原,我们这一代人用数据丈量土地,工具变了,精神没丢。
夜晚我站在阳台,看街边路灯一盏盏亮起,忽然明白,农垦从来不是北大荒的专属名词,而是一种把荒芜变成仓廪、把分散攥成拳头的精神接力。老一辈农垦人们用犁铧和肩膀完成了第一代农垦;今天,肥城的年轻人用传感器、大数据和直播继续拓荒——对象从盐碱地变成了“市场空白”,工具从拖拉机变成了“云平台”,但指向始终清晰:让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让农民靠土地过上体面日子。只要这种精神还在,每一代人都将找到自己的荒原,也终将把它变成新的粮仓。
    作者:红土流韵,鼎新筑梦调研团成员王韵涵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7-1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夏日蔬语与振兴痕
  • 夏日蔬语与振兴痕
  • 2025 年 7 月 3 日,巢湖学院赴同大镇及王家坝的 “智汇农业,数联乡村” 智慧农业发展调研团,在盛夏时节奔赴同大镇蔬菜大棚基地探寻
  • 07-13 关注:39
  • 青春三下乡:爱眼护眼知识走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实践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