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制作的工序相对要少好些,制砚工艺师和工人面对砚石石材,选料、制坯、设计、雕刻、磨光、上光……每一道工序,都时时考验着工艺师的眼光和工人的技艺,面对雕刻过程中石材突然出现的色变和天然纹理,更需要匠心独运,因势利导,因材施刻,让一块石头开出生命的花朵。
随后实践队员们便向周美洪先生询问关于歙砚传承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实践队此行的最为重要的问题。“制作砚台需要体力和脑力的结合,对"人"的要求很高,没有三五年时间,根本就学不出来,而收入也不高。”曹介铭说,很多年轻人“做”不下来,更“坐”不下来。现在的孩子上大学完成学业相对轻松,而要学习这门技术,至少要花上数十年功夫,即使学成之后,也很难成为谋生的手段。因此很多家庭就更不愿意让孩子学习这门技艺。专家介绍:“现在的情况是,歙砚开始由以前的实用功能逐步转变为审美、收藏功能,市场对砚台的美学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能胜任”。一位刚开始学习制作砚台的小伙子也告诉实践队员:“这门手艺又累又难学,如果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肯定就不愿意再来做砚了。”
不过好在如今的歙砚发展还是比较好的,现在国家重视传统文化发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能够做大做强,尤其是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是更为注重。不仅如此,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周美洪先生在政策的引导下,已经开始了多方向的发展歙砚文化。“像我们这种项目是可持续发展,我们现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我们做直播做淘宝做抖音,我们主要是宣传墨砚,要有更多的粉丝,产生很多的经济效益。”周美洪先生讲道。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传承方式,也有自己的传承之路。如今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快节奏中,历史文化确不断的从人们心中淡忘。但同样的也可以在这个杂乱的环境中找到歙砚独特的发展方向。非遗之路就在脚下,非遗文化渊源流传。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的保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都将会接触到这项独特的技艺,并且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去热爱、去传承这样的非遗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