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最后一块补天石,被历代人民耐心呵护,人们用心头热血精心打磨,将生活智慧、文化历史雕刻其上,传承千年熠熠发光。当踏进棕编工作室的那一刻,我就被那一个个小巧、精美的棕编工艺品所吸引,不由得感叹手艺人的伟大。据冉崇军先生介绍,棕编的手工技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叫胡椒眼技法,即将棕丝等距排列的经线相互交叉形成菱形,再用两根纬线穿于菱形四角,依此类推,编织处窗花般美观规则的图案;第二种为密编法,艺人采用疏密相同、距离相等且重复的方法进行细密的编织,这种编织方法多用于鞋、扇等产品的编织;第三种是“人”字形编法,即以“人”字图案来设计或控制棕编的经纬走向或构图,这种编织方法通常使用在帽、席等生活用品编织上,具有美观大方的特点。
文化之韵,历久弥新,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民族独立品格的历史凭证,也是我们满怀信心走向未来的坚实根基和力量与智慧之源。当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时,我从冉崇军先生的眼中看到了一丝无奈。“以前也有很多年轻人来学习棕编,可惜的是有许多半途而废的,还有一些学有所成后觉得工作艰辛赚不到钱而转行的。”冉崇军先生说到。
为什么冉先生能在棕编这条路上一直坚持下去呢?他笑着说道:“传承技艺最终还是要靠传承人,自己会一直热爱这门技艺并坚持下去,作为一个传承人,我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喜爱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播和传承。”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传承。冉先生坚守着自己的初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同样的事情。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更应该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保护好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文化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