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三下乡:改革春风吹满地,凤阳花鼓换新颜
改革春风吹满地,凤阳花鼓换新颜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人家离开家园,以打花鼓唱曲为生,凤阳花鼓成为昔日贫穷讨饭的象征。如今,新时代,新时期,凤阳花鼓成为对外宣传的媒介,尽展改革春风新气象
为探寻改革开放伟大成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源头,2023年7月10日,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赴凤阳花鼓实践调研分队通过实地调研,更深刻的体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永久魅力,也逐渐理解了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凤阳县文化馆,我们了解到,花鼓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年间吴自牧《梦梁录》(一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即今天杭州城市风貌的著作),在卷20《百戏技艺》一文中。从事这一民间艺术的艺人,为说唱曲艺之人。他们拖儿带女,在临安(杭州)城街坊桥巷之处,从事说唱表演(百戏技艺),为的是“求觅铺席宅舍钱酒之赀”,看来与卖艺的乞丐相差无几了。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为了传承与保护凤阳花鼓,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当地政府开设了文化馆与博物馆,并开放线上浏览,通过大数据技术,使得凤阳花鼓文化文化得到宣传,并通过健身操,韵律操等方式,使得凤阳花鼓文化与当地人民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凤阳花鼓的传承与保护,寻得了源头活水。
新时代背景下,面对传统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们更要对其进行保护、传播和传承,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延续生命力,在人民群众中发出光芒,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国际竞争力。凤阳花鼓作为优秀民间艺术的代表,其传播与传承不容忽视,应该结合新时代下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在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出更符合现代生活的表演方式,提高凤阳花鼓的吸引力
- 走进红色遗址;探寻红色精神(一)
- ——以马鞍山市走访地区为例
摘要:马鞍山市身为抗日前线,拥有着深厚的红色历史,与红色文化底蕴。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实践活动的首
- 08-29 关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