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八个一”行动构筑实践引育卓越青年新模式——华中师大“语思”实践队重庆分队纪实

“八个一”行动构筑实践引育卓越青年新模式
                                  ——华中师大“语思”实践队重庆分队纪实
  
  (通讯员 崔兰茜 叶昔君 李卓然 陈舒娴 任垭伍 祝春林)当江城遇上山城,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思青年”步履不停。他们以“八个一”实践活动为纽带,在与西南大学“语翼青年”的协作中描绘酉阳乡村振兴新篇章,在城区的调研实践中厚植情怀,用行动书写“实践育人”的生动答卷。
  
一、一次文化体验:从非遗传承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华中师大语思实践队与西南大学语翼青年组成联合实践队,走进酉水河镇河湾村,探访彭氏祠堂摆手堂与两河书院,跟随非遗传承人学跳土家族摆手舞,沉浸式感受“非遗+乡村”的文化脉动。学子们记录非遗故事、尝试外语翻译民俗术语,在“体验+传播”中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既厚植非遗传承情怀,更强化“外语是文化传播桥梁”的认知。跨校交流拓宽文化视野,让“民族文化认同”成为共同精神底色。
实践队与村民们围绕篝火共跳土家摆手舞 祝春林 摄
 
二、一次劳动教育:从田间实践中增强劳动实践本领
  两校学子深入田间,在村民指导下采摘柚子叶,在劳动间隙编织花环,在基地共同制作糯米粑、玉米粑,在厨房切菜洗菜准备食材,体验辛勤劳作的“酸甜苦辣”。劳动中,两校学子们不时轻声交流劳作细节,分享亲近自然与劳动带来的乐趣,在躬身实践中学习掌握基本农事技能,更在协作中筑牢“实干奋斗”精神。跨校合作让学子们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拓展视野——理解乡村本真,明确“外语人才需从实践成长”,让“实干”成为青年必修课。
实践队深入田间劳动 任垭伍 摄
 
三、一堂微团课:从奋进故事中增强青年责任担当
  在光明村社会实践基地,共青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重庆酉阳“90后”扶贫干部张海华为华中师大外院英语系2023级2305标杆团支部与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开展微团课,讲述逆境成长与扎根扶贫一线的故事。课后,语思学子与西南大学学子围绕“青春如何在乡村振兴中绽放”交流,从奋进故事中汲取“扎根基层、攻坚克难”的力量,将个人成长与乡村振兴联结,让“责任担当”成为行动自觉。
张海华书记开展团课教育 祝春林 摄
 
四、一次揭牌仪式:从基地共建中增强校地协同效能
  两校社会暑期联合实践队在光明村张家寨联合举行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村委与两校外国语学院代表共同揭牌,并于座谈会上,围绕“校地协同育人”“青年服务乡村振兴路径”进行交流,明确“资源共用、项目共推、育人共促”机制。基地负责人张海华分享乡村需求,实践队结合外语特色提出“双语传播乡村故事”等设想。这次揭牌让“实践引育”有了稳定平台,校地从“短期合作”转向“长效协同”,既让高校实践扎根土壤,又为乡村注入智力资源,切实增强校地协同育人效能。
两校社会基地挂牌仪式 祝春林 摄
  
五、一次联学共建:从党建协作中增强校际研学协作
  全国样板党支部华中师大“语思”党支部与重庆市样板党支部西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党支部联合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围绕“党建+外语”实践引育模式、红色文化跨校传播等议题深研互鉴。华中师范大学“语思”支部分享立足外语专业优势打造“多语种讲好中国故事”实践育人品牌的经验,西南大学“语翼”支部则介绍“党建+学术+服务”路径,于合作交流中碰撞出“红色文化外译”“乡村故事双语传播”等创新思路。这场联学共建打破校际壁垒,两校在资源共享、经验互鉴中增强研学协作,推动“党建+实践”从单点探索走向协同发展,为校际交流协作提供可鉴范例。
两院党支部交流党建联合融合经验 祝春林 摄
 
六、一次红色寻访:从英烈追思中增强理想信念根基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思”实践队怀着崇敬肃穆之心,赴歌乐山革命纪念馆、渣滓洞、白公馆开展红色足迹寻访之旅。斑驳的刑具、残破的绝笔家书、一幕幕不屈抗争的场景让红色故事跨越时空直抵心灵,队员们为在黎明到来前一刻牺牲的英雄前辈深情吊唁,感怀落泪。本次追思之旅,不仅是一次历史现场的沉浸式教育,更是一场精神洗礼。队员们从英烈的牺牲奉献中汲取磅礴力量,倍加珍惜当下学习时光,将“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报效祖国”的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也更明确了新时代外语人传承红色薪火、守护精神家园的历史责任。
实践队员缅怀“11·27“大屠杀牺牲烈士 陈舒娴 摄
 实践队员缅怀“11·27“大屠杀牺牲烈士 陈舒娴 摄
 
七、一次校史溯源:从先辈足迹中增强教育报国信念
  “语思”实践队专程探访了位于重庆市南岸区的武昌中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旧址。冒着细雨,队员们在古朴的建筑前驻足追忆。在那段烽火岁月里,师生们以笔为枪,在“勤、朴、公、勇”的校训精神指引下,积极传播进步思想、坚守教育救国的初心。在物资匮乏的困境中,校长陈时坚守民族气节,严拒日方劝留;校园的俱乐部定期举办英文歌曲演唱、戏剧排演,郭沫若、马寅初、顾维钧等各界学者应邀讲学,为学生打开望向广阔世界的窗口。寻根旧址,不仅是对校史的回望,更是对精神的溯源。从先辈们自强不息的传承中,队员们领悟到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当秉知识与信仰之烛火照亮民族未来的希望。
实践队员寻访华师旧址 陈舒娴 摄
  
八、一节美育课堂:从艺术熏陶中汲取精神力量
  在重庆美术馆,一堂生动的美育实践课徐徐展开。“语思”实践队队员们观赏了“中原画风——河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180幅丹青佳作集中展出,从革命战士用热血铸成的钢铁长城,到雄伟的大国重器,再到中原朴实厚重的自然景观,艺术家们用画笔呈现了一场气象万千的艺术盛宴。队员们在一幅描绘了“两弹一星”元勋的中国画前久久停留,仔细辨认每一个身影。实践队队员读懂了国之脊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赤子情怀,更触摸到了民族的精神脉搏。队员们以专业所长展开双语讨论,从艺术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转化为青年学子锤炼过硬外语本领服务国家发展、助力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
实践队员参观重庆美术馆 陈舒娴 摄
  
  从非遗传承到美育课堂,从酉阳的联合实践到市区的独立调研,“八个一”活动让华中师大“语思”实践队在文化体验中厚植认同,在劳动锤炼中实干成长,在红色传承中坚定信念,在艺术熏陶中明晰使命。“八个一”活动构筑的“实践育人”新模式生动证明:新时代外语人才的成长,需扎根实践土壤、融通文化血脉、勇担时代责任,以语言为桥,让青春在服务国家发展中绽放光彩。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思实践队重庆分队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思实践队重庆分队
    发布时间:2025-07-2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八个一”行动构筑实践引育卓越青年新模式——华中师大“语思”
  • 丽水学院工学院实践队走访优秀校友汲取奋进力量
  • 青科大青年探寻红高粱热土,红色基因在沉浸式实践中薪火相传
  • 长安大学赴河南洛阳“心光耀豫·青春同行”暑期 社会实践活动正式
  • 长安大学赴河南洛阳“心光耀豫 青春同行”暑期实践队  在樊村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