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临夏,骄阳似火,却挡不住人们追寻红色足迹的热忱。近日,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你言我语,普润东乡”社会实践团队前往临夏州胡廷珍纪念馆参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一行人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在九大展区中回溯历史,在红色印记里感悟初心,用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传承胡廷珍烈士的革命精神。

参观伊始,团队首先来到纪念馆前的广场。广场中央,“血铸丰碑”主题雕塑巍然矗立。这座雕塑,是一座用红色岩石铸造的纪念碑。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犹如一面凝固的旗帜,象征着胡廷珍烈士和广大革命者用鲜血铸就的革命丰碑。这座雕塑不仅是纪念馆的重要标志,也是革命精神的象征,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传承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它也在无声诉说着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站在雕塑前,十人神情肃穆。作为社会实践团队负责人的旭蓉嘉不由得轻声感叹:“每次看到这样的英雄雕塑,都能感受到一种直击心灵的力量。这不仅是一座雕塑,更是一座精神丰碑,提醒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走进纪念馆展厅,灯光柔和,史料无声。九大展区以“少年廷珍”“法政学潮”“坚信马列”“声讨列强”“投身北伐”“陇原播火”“重振旗鼓”“艰苦兵运”“血铸丰碑”为脉络,系统串联起胡廷珍烈士从青涩少年到革命先驱的人生轨迹,宛如一部立体的“革命教科书”。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少年廷珍’展区。”讲解员的声音清晰而沉稳,“胡廷珍1902年出生于临夏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聪慧好学,考入兰州大学,埋下了爱国救亡的种子。”展区内,一张泛黄的胡廷珍在兰州大学的期末成绩档案复印件吸引了众人目光,上面工整的字迹和令人赞叹的成绩,仿佛能让人看到少年胡廷珍伏案苦读的模样。
从“声讨列强”的反帝怒火,到“投身北伐”的浴血奋战;从“陇原播火”时在甘肃各地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的艰辛,到“重振旗鼓”面对挫折却从未放弃的坚韧;从“艰苦兵运”中深入敌军、策动起义的智勇,到“血铸丰碑”里临刑前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壮烈……九大展区如同九个历史节点,将胡廷珍烈士的革命生涯编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十位参观者紧随讲解员的脚步,时而驻足凝视实物,时而低头记录感悟,时而低声交流心得。
参观完九大展区,团队来到纪念馆西南侧的胡廷珍烈士纪念雕塑前。与广场上“血铸丰碑”的激昂不同,这座雕塑更显沉静:胡廷珍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仿佛在憧憬着新中国的模样。2000年11月23日,在东郊公园内建成胡廷珍烈士塑像园,旨在更全面地展现胡廷珍烈士作为革命先驱的儒雅与坚毅。烈士的上半身雕像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底座选用了黑色大理石,刻录了胡廷珍烈士从事革命活动的光辉事迹。他不仅是无畏的战士,也是学识渊博的革命者,一生都在用笔墨和行动唤醒民众。
走出纪念馆,阳光依旧炽热,但大家脚步却更加坚定。在临夏州,胡廷珍纪念馆早已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而是一座精神灯塔。无论是只有十人的小团队,还是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他们走进这里,都是为了在历史中寻找答案,在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而胡廷珍烈士用生命践行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也正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参观、一遍遍的讲述,成为激励年轻一代的我们奋勇前行的永恒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