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清官,古今共鸣
( 李钊 胡浩然)为探寻古代清官精神,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蒲公英社会实践团”于7月3日在河南省开封市开展了以“问底中国传统文化 探寻清官精神的古今呼应”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循着历史足迹,在斑驳史迹间深入了解包拯的生平事迹与清官形象,深切体会到其精神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进一步触摸到中国传统清官文化的精神内核,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真谛。
古祠寻踪,初见公心
实践队员踏入包公祠的那一刻,便被千年沉淀的沉静气息包裹。门楣上“公正廉明”四个大字熠熠生辉,仿佛一道时空之门,引领队员们走进包拯与包公祠的传奇故事。

图为蒲公英实践团队队员观看包公祠简介。 胡浩然 摄
史迹照影,正气具象
步入包公祠深处,队员们走遍每一处角落,静心体悟其间蕴含的精神力量。凝视《开封府志》中的记载,那些关于包拯断案如神、两袖清风的文字,不再是泛黄的传说,而是跃然眼前的生动图景;“包公铡美案”的演绎,则让“执法如山”四个字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原来清官精神从不是空洞的符号,而是在一次次坚守正义、一回回体恤民情中沉淀下来的磅礴力量。

图为蒲公英实践团队队员观看包拯书像。 李钊 摄

图为蒲公英实践团队队员观看开封府志。 李钊 摄

图为蒲公英实践团队队员观看“包公铡美案”。 胡浩然 摄
古今相照,信念长存
离开时回望,队员们心中渐渐明晰:追寻包拯的足迹,不仅是为了触摸历史,更是为了在当下找到精神镜鉴。这份穿越千年的清正之气,始终在提醒着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公生明,廉生威”的信念,永远是刻在民族骨子里的精神坐标。蒲公英社会实践团将以此次包公祠之行为起点,把感悟到的清官精神转化为行动指南,让清官文化的种子在青春土壤里生根发芽。

图为“蒲公英”实践团在包公祠大合照。 熊红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