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集美大学“赤旗领航”实践队走进厦门陈嘉庚纪念馆与厦门海堤纪念馆,开展以“追寻嘉庚足迹,解码‘永不褪色的爱国密码’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在历史文物与影像资料中,深度感悟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赤子情怀,汲取穿越时空的爱国力量。

(图为“赤旗领航”实践队在陈嘉庚纪念馆合照 通讯员裴李卓轩供图)
一:陈嘉庚纪念馆
当日上午,实践队首先抵达陈嘉庚纪念馆。以“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为主题的展陈,通过丰富文物史料与现代化展陈手段,全景式呈现了陈嘉庚先生的传奇人生。
实业救国:
商业版图里的家国担当在实业救国展区,泛黄的账本、企业文书与商业照片,还原了陈嘉庚先生的创业历程。1890年,17岁的他远渡新加坡,从协助父亲经营米店起步。20世纪初,他敏锐抓住菠萝罐头产业商机,创办“新利川”菠萝罐头厂,凭借商业头脑与诚信经营立足南洋。此后,他进军橡胶行业,打造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成为“橡胶大王”。不同于一般商人,陈嘉庚秉持“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信念,将商业利润投入祖国建设与公益事业。他斥巨资兴办教育、投资基础设施,为家乡修路筑桥。实践队队员林同学表示:“从他的商业经历中,我们看到了‘以商富国,以业兴邦’的抱负,新时代青年也应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相连。”

(图为陈嘉庚公司所产的轮胎 通讯员裴李卓轩供图)
倾资兴学:
教育火种照亮民族未来展厅内,陈嘉庚倾资兴学的事迹令队员们震撼。1913年,他抱着“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信念,回乡创办第一所小学,之后建成集美学村。1937年,他将厦门大学无条件献给国家,“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的誓言掷地有声。展区复刻的“毁家兴学”场景,定格了他毅然决然的神情。实践队队员王同学在复原场景前驻足良久:“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奉献,让我们明白教育救国的分量,这是爱国情怀的崇高实践。”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陈嘉庚一生创办和资助的学校超过100所,培养了无数人才。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队讲解陈嘉庚兴学的过程 通讯员裴李卓轩供图)
赤胆相照:
延安之行洞见中国希望 1940年,陈嘉庚亲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其延安之行是重要篇章。纪念馆的沉浸式场景再现了他与毛泽东在窑洞长谈的瞬间。展厅影像中,他振臂疾呼“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粉碎了国民党的污蔑,为共产党赢得海外华侨支持。实践队指导老师周老师表示:“嘉庚先生超越党派之见,以民族大义为重,这种政治远见与寻求真理的执着,是深沉爱国之情的体现。”队员们通过历史资料,深刻理解了他对中国前途命运的准确判断。

(图为延安考察期间陈嘉庚与毛泽东于窗后交流剪影 通讯员裴李卓轩供图)
二:厦门海堤纪念馆
下午,实践队来到厦门海堤纪念馆。新中国成立初期,厦门作为海防前哨交通闭塞,陈嘉庚以战略眼光力主修建高集海堤。馆内沙盘模型展示了工程规划,这一工程打通了厦门与大陆的经济交通命脉,巩固了东南海防。讲解员介绍,海堤建设期间,陈嘉庚多次亲临现场指导,提出“就地取材、节省成本”的建议。海堤于1955年动工,1956年建成,全长2212米,是厦门从海岛向半岛转型的关键工程。 它不仅是交通工程,更是爱国精神的物质载体,展现了陈嘉庚立足长远、服务国家大局的深谋远虑。

(图为“赤旗领航”实践队在海堤纪念馆合照 通讯员裴李卓轩供图)
三:赤旗领航,让爱国精神薪火相传

(图为实践队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 通讯员裴李卓轩供图)
从陈嘉庚纪念馆到厦门海堤纪念馆,“赤旗领航”实践队完成了精神寻根之旅。在南洋侨胞的募捐长卷、延安窑洞的长谈、倾资兴学的奉献与海堤建设的规划中,陈嘉庚用一生诠释了“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嘉庚精神如灯塔照亮前行路。实践队队长赵同学表示:“我们会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血脉,为民族复兴奋斗。”集美大学相关负责人指出,学校将继续以嘉庚精神育人,培养更多有爱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此次实践活动,让“赤旗领航”实践队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嘉庚精神的内涵。在新时代,这份精神将激励更多青年以实际行动诠释爱国情怀,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通讯员 黄坤强)
电话:18876303523
email:3167361729@qq.com
QQ:3167361729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银江路185号
邮编:33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