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讯(通讯员 杨蕙绮 刘伟琦 朱文琪 陈越)今日,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聚焦泰宁古城文化传承,深入探访尚书第、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苑、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以实地调研解码古城文化基因,为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积累青春视角。
尚书第:解码明代建筑的历史叙事
踏入尚书第,实践队开启建筑文化解码之旅。作为明末兵部尚书李春烨府第,“三厅九栋”格局承载明代建筑智慧。队员们以手机为辅助工具,拍摄门梁、立柱结构细节,结合历史教材与线上检索的明代建筑资料,比对分析建筑形制与明代官邸营造特征的关联。围绕“江南第一民居”的镂空砖雕、木雕,队员们通过微距拍摄、分组研讨,解读云纹、蝙蝠等图案的文化寓意,从官邸装饰细节切入,探究明代官宦阶层的生活审美与价值诉求,理解建筑作为历史记忆“固态载体”的文化意义。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苑:触摸非遗传承的温度
走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苑,实践队队员们认真用手机拍下培训活动照片和合作方案资料,记录这些创新做法。通过观摩非遗技艺相关展品、图文资料,队员们发现打锡技艺所用工具从传统铁锤到现代改良模具的演变,折射出时代发展对传统手工艺的影响;风雨蜡烛制作工艺中独特的植物蜡配方,不仅蕴含着当地先民的智慧,更承载着特定的民俗文化寓意。队员们化身创作者,现场拍摄非遗文创产品展示、工艺制作过程的短视频素材,并通过vlog记录,以青年视角呈现非遗创新实践,为后续宣传推广与调研分析积累鲜活素材。
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聆听戏韵里的传承故事
抵达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实践队依托馆内陈列、文献资料及工作人员讲解,开启沉浸式探索。面对戏曲服饰上精美的刺绣纹样,队员们通过对比不同角色服饰的色彩、图案,总结出梅林戏中角色身份的视觉表达规律。在梳理梅林戏发展脉络时,队员们发现其从早期的田间小调逐渐吸收南词、道士腔等元素,形成独特剧种的过程,深刻认识到文化交融对艺术发展的重要性。
日程总结:凝聚文化传承的青春思考
从尚书第的古老建筑,到非遗博物苑的传统技艺,再到梅林戏中心的戏曲文化,实践队用一上午时间全面走访泰宁古城的文化遗产。通过拍摄记录、交流访谈、短视频创作,既看到古城在文化保护上的成果,也发现非遗传播、古建筑利用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后续,实践队将剪辑制作探访vlog,整理拍摄的照片、视频和文字记录,从制作非遗宣传短视频、设计古建筑研学路线、搭建校地合作平台等方向,形成调研成果,为泰宁古城文化传承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让历史文化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