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集美大学“匠韵时风”社会实践队的匠心“拾光”之旅

闽韵非遗“寻宝”记
——集美大学“匠韵时风”社会实践队的匠心“拾光”之旅
2025年6月25日至6月30日,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匠韵时风队”深入福建厦门沉香博物馆,前场村纸糊艺人研习所,罗丽桃评茶大师工作室,仙岳书院,惠和石文化园,厦门海丝艺术品中心,南轿巷57号龟糕印大师工作室等地,开展以“传承闽韵,共筑匠心”为主题的福建非遗发展现状调研与实践活动。通过与传承人交谈,实地考察,亲身实践等方式深入了解福建非遗发展现状,近距离感受传承人对非遗的执着和热爱。
一、一根线香越千年,焚间匠心永传承
寻历史香迹。实践队师生第一站来到了厦门沉香博物馆,馆内“清苑传统制香技艺”和“传统香制作技艺”,均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讲解员讲解,全球范围内,香文化文献仅有两部,这稀缺性更凸显了我们探索本土香文化的非凡意义。

图为厦门沉香博物馆工作人员为实践队师生讲解馆内展品。 林雅茹 供图
篆鼻尖沉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随后,实践队师生来到罗丽桃评茶大师工作室体验非遗香篆。以香为墨,借模成形,在勾勒纹样、燃点沉香的过程里,感受古人雅致的生活智慧,在袅袅青烟中沉淀心绪。实践队师生清晰地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让浮躁的心在一压一印间重归宁静,收获了一场身心与历史交融的治愈之旅。走在非遗传承的路上,不仅要亲身体悟这份“活化石”的美丽,更要传承它,守护它。
 
图为罗丽桃评茶大师工作室香道大师为实践队师生讲解香篆技巧。 庄贝妮 供图
二、晒竹中连史,品文化韵味
实践队的第二段旅途深度体验了非遗连史纸制作。从抄纸、吸水、晾晒,每道工序都凝结着匠人的心血。指尖触碰竹帘捞起薄薄纸浆的瞬间,真切感受到传统技艺的质朴与精妙。连史纸质地细腻、防虫耐久,承载着千年文脉。在快节奏的时代,亲手完成一张纸的诞生,不仅体会到古法造纸的智慧,更在慢工细活中,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收获了一份难得的沉静与匠心感悟。
 
图为仙岳书院工作人员为实践队讲解连史纸制作步骤。 林雅茹 供图
三、泊石雕之岸,寻影中匠心
实践队第三站来到了惠和石文化园,贴近石雕与影雕,感受这些“非黑即白”的“影像”韵律。在这里,实践队认识了第十六代国家级非遗惠和影雕传人李雅华女士,她传承了家族的石雕技艺,接过石雕与影雕的接力棒,也延续了与鳌园所代表的闽南石雕文化之间的渊源。实践队师生了解、学习这份非遗,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千年之前工匠技艺的喟叹,更是翻开历史的那个篇章,看见他穿越千百年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
图为惠和石文化园经理为实践队讲解影雕背后的故事。 章思博 供图
影雕是“石头上的摄影”,更是一段风物冷静而有力的记述。影雕雕刻是在石板上勾勒出图案轮廓,然后使用特制的合金钢针,以手腕发力,在石板上反复敲击出细密的“针点”。队员们不禁思考,传承的难度这么大,影雕又该何去何从呢?实践队通过亲身体验,上手尝试影雕,寻找突破口。队员们的思考正如李雅华女士认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必须要结合具体的人物、事物和日常生活”,需利用新兴知识与技术弘扬非遗魅力才能让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接触到影雕技艺,挖掘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碰撞后的奇妙反应,让影雕技艺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持续生长。
 
图为实践队亲身体验影雕的雕刻技艺。 庄贝妮 供图
四、扎千架竹编,糊万家灯火
接下来,实践队来到厦门市集美区前场陈氏传统糊纸技艺传习中心,与省级糊纸技艺非遗传承人陈赐勇先生学习了解非遗技艺。每一件纸扎作品都不仅仅是手工艺品,更是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先、神灵的敬畏之情。陈赐勇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熟练的纸扎技艺,从削竹片到缠绑带,可以说是一气呵成,信手拈来。就在绑框架这一个小小的步骤上,内里大有学问。不仅要有灵活的手指,更要注意着力点,保持竹编的平衡而不能位移。我们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扎好一个关节,一转头师傅已在眨眼间完成。这时不禁让人想到:无他,唯手熟尔。“做这些靠的是经验,现在厦门能做这个的,不多了。”陈老师说到。实践队队员认为纸糊非遗的稀少性与时代的需求性已成为这项非遗技术传承发展的难题。
 
图为陈赐勇老师向实践队队员教学非遗技艺。 林雅茹 供图
五、“漆”云赏雕工,非遗岁月长
接下来实践队便来到了厦门海丝艺术中心,站在这些非遗脱胎而出的文化热土上,走进这个囊括“一库三中心,一店一广场”的厦门市文化产业重点园区。我们有幸近距离与漆宝斋漆艺、黄氏木雕工艺、李玉兰式云肩这三种珍贵的艺术存品来一场令人难忘的邂逅,厦门漆宝斋漆艺,是福建省厦门市传统技艺,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遗厦门漆宝斋漆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文静老师向我们展示漆宝斋对当下漆艺技术创新发展的新路径的探寻;道和慧明品牌云肩传承人致力于将传统云肩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使得云肩作品既具有传统底蕴又具有时代特色;黄智清艺术工作室以传统文化为根,传承数千年优秀雕刻技艺,同时以现代理念为魂,用现代美学观念对传统木雕工艺进行改良和升华,科学把握住传统范式和时代需求之间的平衡。
图为王文静老师向实践队队员展示大漆工艺。 章思博 供图
六、龟糕里拜岁月久,印记蕴藏匠心魂
实践队的第六站拜访了潘家龟糕印手工雕刻技艺的第五代传人潘海员老师,他向我们分享制作龟糕印的技巧和经验。团队成员观看、尝试龟糕印制作,当刻刀握在手心,方才知道每一刀做到均衡、匀称的美有多么不易。这不仅是一门耐心的修炼课,更是倾注心血,聚精会神的匠心凝聚。实践队队员认为时代在变化,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龟糕印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被看见,被了解,被学习,它承载的历史与幸福会历久弥新。
 
图为潘海员老师向实践队队员示范龟糕印刻刀技巧。 赵彤 供图
在此次调研与实践的尾声,“匠韵时风队”满载对福建非遗的深刻感悟。实践队认识到非遗作为珍贵的文化瑰宝,其传承与发展既面临挑战,也蕴含巨大潜力。未来,他们将运用创新手段和现代科技,为非遗注入新活力,使其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桥梁,为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力,让福建非遗在岁月长河中持续闪耀。(通讯员 林雅茹 蒙诗睿)
 
    作者:林雅茹 蒙诗睿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7-05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外国语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八)——
  • 外国语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