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同心筑梦”实践队泰宁行: 探文旅融合,寻红色根脉,解码古城文化
2025年6月30日至7月4日,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深入泰宁,开展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围绕文旅发展、红色文化、生态地质、古城遗产等主题,走访泰宁县文旅局、南会村、红军街、寨下大峡谷、泰宁古城等多地,以青春视角调研记录泰宁的多元魅力,为地方发展注入青年智慧。
文旅座谈与乡村走访:探发展脉络,绘振兴蓝图
6月30日,实践队首站与泰宁县文化与旅游局开展座谈。双方围绕泰宁旅游资源开发、红色研学推广等议题展开交流。泰宁县文旅局王主任介绍,当地通过基层服务项目招募、生活补助、创业补贴等政策吸引大学生就业,同时以专项资金支持、生态评估监管等举措平衡旅游经济与生态保护。
随后,实践队走进南会村,探访康养园与旅游集散中心。康养园依托自然环境打造沉浸式疗愈空间,旅游集散中心则以完善设施串联周边风光,展现出乡村规划中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之美。
红色足迹探寻:从红军街到少年红军小镇
7月1日,实践队踏入泰宁红军街。这条长百余米的街道曾是1933年周恩来、朱德率红一方面军司令部驻扎地,古墙上“武装动员起来,实行土地革命”等标语见证着往昔烽火。在朱德、周恩来旧居,简陋的桌椅床铺与指挥室场景复原,重现革命先辈运筹帷幄的身影。如今,红军街年均接待游客15万人次,通过“红领巾小讲解员”活动、红色旅游线路等创新形式传承红色文化。
次日,实践队走进大田乡红军小镇,探访红军桥、中央少年红军文旅小镇标识,聆听清代“榕树桥”因红军过往更名的故事。小镇中,非遗文化蚯蚓灯、走马灯与打铁、编草鞋等传统技艺交织,让队员们触摸到红色精神与乡土文化的双重脉络。
地质探秘与生态观光:解码自然奇观,感受产业融合
7月2日,实践队在寨下大峡谷开启地质研学。“问天崖”的斑驳岩体、“金龟爬壁”的张裂体形态、“三线瀑”的流水侵蚀奇观,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地壳运动与自然力量的鬼斧神工。
在绿圣生态观光园,实践队深度调研闽台茶旅融合项目。该项目投资3000万盘活闲置资产,打造8000平方米综合园区,集茶文化馆、研学活动、创业基地于一体。台湾制茶大师捐赠的茶具、两岸书法家合作的“海纳百川”题字,彰显着闽台融合的文化共鸣。泰宁岩茶以丹霞地貌为依托,其“三红七绿”的品质特征与“香、甘、柔、顺”的独特韵味,更展现出生态与产业的共生之美。
古城文化解码:从建筑到非遗,守护历史根脉
7月4日,实践队聚焦泰宁古城文化传承。在明末兵部尚书李春烨府第尚书第,队员们通过拍摄门梁立柱、分析镂空砖雕,解码“三厅九栋”格局中的明代建筑智慧与官宦文化。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苑中,打锡技艺的工具演变、风雨蜡烛的植物蜡配方,让队员们见证传统手工艺的时代变迁。他们化身创作者,拍摄非遗文创短视频素材,以青年视角传播非遗创新实践。
在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队员们通过戏曲服饰纹样、发展脉络梳理,认识到文化交融对艺术发展的重要性,沉浸式感受这一地方剧种的独特魅力。
青春实践注脚:知行合一,赋能地方发展
从文旅座谈到红色寻忆,从地质探秘到古城解码,集美大学“同心筑梦”实践队以走、看、思的方式,串联起对泰宁发展的多维观察。队员们通过拍摄记录、短视频创作、校地合作研讨等形式,形成涵盖非遗宣传、古建筑研学路线设计等方向的调研成果,为泰宁文旅融合、红色传承、文化保护注入青春动能。正如实践队所言,此次行程不仅是对泰宁多元魅力的发现之旅,更是青年学子以实践之行续写地方发展新篇的担当之旅。
作者:杨蕙绮 刘伟琦 朱文琪 王程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