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行走的思政大课堂——“三下乡“系列报道:体育学院“淮河安澜·青春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阜南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为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1日至6日,皖西学院体育学院“淮河安澜·青春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张讯豪、黄兴洋、吴可三位教师带领下,奔赴安徽省阜南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8名队员以“行走的思政大课堂”为载体,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在基层实践中感悟思想伟力,探寻精神密码与乡村振兴路径,厚植为民服务情怀。

筑牢信仰根基 感悟王家坝精神的时代内涵

         7月1日上午,实践团首站抵达“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队员们实地考察这一重要防汛工程,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和治淮兴水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其在守护淮河安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的核心意义。在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的沉浸式学习中,“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内核深深触动每位成员。大家真切体会到王家坝人民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崇高品格,进一步深化了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执政理念的理解。现场研讨时,成员们一致表示要将王家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服务人民群众。

探访产业样本 解码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7月2日下午,实践团循着总书记考察足迹,走进阜南县红亮箱包厂(原就业扶贫车间)。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师生们深入生产车间,详细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与就业带动成效,并专访负责人王恒亮。据介绍,工厂创立于脱贫攻坚关键时期,致力于实现乡亲“家门口就业增收”目标,目前已吸纳160名员工(持续优先录用脱贫人员),有效带动本地就业。王恒亮深情回顾了总书记考察带来的巨大鼓舞,以及政策支持对企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工厂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强化工会职能、开设免费儿童托管班等举措解决员工后顾之忧;其品牌“轟安”(寓意“创轰轰烈烈事业,过平平安安生活”),生动诠释了企业发展与员工福祉的统一。他寄语青年学子:“要肯实干、踏实干,把握乡村广阔天地,将个人成长融入家乡振兴实践。

守护童心成长 播撒红色精神火种

         7月3日下午,实践团在曹集镇政府开展“传承红色精神,护航暑期安全”主题宣讲活动。队员们向各村(社区)儿童深情阐释“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淠史杭精神,通过感人故事在孩子们心中播撒奉献与坚韧的种子。针对暑期安全风险,团队同步开展防溺水、交通安全互动教育及食品安全科普,发放自编《暑期安全知识手册》。活动以“红色教育+安全守护”双轮驱动,既用红色精神浸润童心,又以安全知识构筑成长屏障,着力提升儿童自我保护能力,构建全方位关爱机制。

探寻非遗魅力 思考文化振兴活化路径

         7月4日上午,实践团走进“中国柳编之都”黄岗镇,深入柳编产业一线调研。师生们实地考察杞柳种植园、原料蒸煮车间及编织工坊,与柳编艺人深入交流。艺人们详细讲解选材、蒸煮软化等关键工序,并现场演示“挑一压一”“缠边”等核心技法。一位艺人分享道:“在家早晚能带娃,送娃上学后来做工,中午还管饭!家门口有活干、能顾家,日均增收80多元,很满足。”在师傅指导下,队员们亲手尝试编织,零距离感受国家级非遗黄岗柳编的匠心魅力,深入思考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与创新发展路径。

聆听抗洪故事 传承安澜奉献精神

         7月5日上午,实践团赴老观乡和台村,深度访谈抗洪亲历者。成员们聆听当地干部群众讲述2020年应对特大洪水时的亲身经历——为确保淮河安澜而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感人故事。亲历者们动情回忆洪水来袭时的紧急动员、安全转移群众的艰辛、守护家园的坚守以及灾后重建的奋斗历程。这些鲜活事例让青年学子深刻理解蒙洼人民为淮河安澜作出的巨大奉献,对“王家坝精神”有了更具象的认知。老观乡和台村村支部书记乔红伟朴实的话语令人动容:“希望社会各界能理解蓄洪区的特殊贡献,多给予一些关爱和支持,而不是异样的眼光。我们不是盼着洪水来,而是时刻准备着为大局奉献。”队员们表示,将把这份不畏艰难、甘于奉献、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融入青春奋斗。

调研人居环境 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作为安徽省“百校千镇万村”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调研活动的组成部分,实践团深入阜南蒙洼地区多个村镇,专题调研乡村人居环境整治。7月5日至6日,师生们走访庄台、保庄圩及迁建新村,通过问卷调研、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详细了解当地在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的进展成效与现实挑战。他们认真记录村民对环境改善的真切感受和需求建议,考察“四小园”(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游园)建设成果。西田坡村整洁的道路、完善的排水设施和房前屋后的小微景观,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整治成效。与基层干部交流后,大家深刻认识到人居环境整治是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关键抓手,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此次调研不仅收集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更让学子们见证了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增强了服务乡村、建设乡村的使命担当。
         此次阜南之行,皖西学院体育学院“淮河安澜·青春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将思政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和群众身边。从王家坝闸感悟“人民至上”的安澜精神,到红亮箱包厂解锁产业振兴密码;从为孩童播撒红色基因与安全种子,到黄岗镇体悟非遗匠心传承;从聆听老观乡抗洪壮歌,到深入蒙洼调研人居改善——青年学子们循领袖足迹,在行走中学思践悟,深化了国情认知,增长了实践才干,厚植了为民情怀,淬炼了责任担当。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下乡”宗旨,将调研所得、实践所感转化为服务乡村、建设家乡的青春动能,自觉将个人奋斗融入乡村振兴与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为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贡献智慧与力量。(文/龚昌平 图/曹自强)
 
    作者:龚昌平    来源:皖西学院体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5-07-0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长征精神
  • 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长征精神
  • 前往滁州长征主题精神纪念馆,学习长征的故事,体悟长征精神;拍摄素材,将参观的内容以短视频的方式发到抖音平台上
  • 07-08 关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