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义务守墓人王建刚用36年的坚守谱写了一曲红色赞歌。7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实践团走进这位守墓人的家中,聆听那些感人至深的红色传承故事。
当实践团成员手持红叶询问时,王建刚深情地说:"这片红叶,代表着红军烈士的忠魂。"这座安葬着25048名烈士的陵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那片红叶,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特殊信物。
拍摄人:贾婉婷、熊吴羽珏
王建刚回忆道,2011年陵园扩建前条件十分艰苦。当年红军自建陵园时,百姓捐出门板做棺木仍不够,只能集体安葬烈士。他的父亲十几岁就参与其中,从担架队员到护理员,用青春诠释着战友情谊。这份家族与陵园的羁绊,成为了守护传承的精神底色。
1982年,老红军祭扫时的呼唤和烈士子女寻亲的泪水,让王建刚深刻体会到这些烈士都是"亲人"。40多岁时,他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他的父亲因送信错过长征,却用一生守护陵园。病重时,父亲执意回到陵园,抚摸着石碑讲述红军伤员顽强战斗的故事。"替我守好这里"的嘱托,成为了王建刚一生的承诺。
拍摄人:金敏
如今,这份守护使命已在家族中延续三代。王建刚寄语青年:"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学好本领报效祖国。"这质朴的话语,不仅是一位守墓人的期许,更应成为新时代青年的信念。红色精神正在这样的代代坚守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