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宽乡村儿童暑期生活的深度与广度,点燃其对化学学科的探索热情,7月8日,巢湖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化韵传槐星火实践团的志愿者们,奔赴乡村大地,以作业辅导为基石、趣味化学实验为桥梁、科普讲解为羽翼,为孩子们打造了充实且满溢欢乐的一日。活动尾声,众人以合影与视频为凭,将温馨片段永久留存。
作业辅导:搭建知识进阶之阶
上午,志愿者们化身为 “学路引航者”,正式开启作业辅导环节。当孩子们抛出数学难题的迷茫、语文生字的困惑,志愿者们迅速进入 “解题攻坚” 状态。面对复杂数学公式,他们摒弃枯燥说教,从生活场景中取材 —— 讲解购物时的总价核算,用买文具的实例让抽象的 “单价×数量” 公式变得直观;剖析除法运算,以分糖果的趣味情境,让孩子理解 “平均分”的本质。
在语文生字教学里,志愿者们更是别出心裁。编创朗朗上口的韵律口诀,把生硬笔画变成灵动音符;追溯汉字演化轨迹,从甲骨文的象形模样讲起,让孩子触摸文字背后的历史温度。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孩子们逐渐挣脱被动接受知识的枷锁,主动开启思辨模式。原本可能沉闷的作业时段,因生动讲解与深度互动,盈满专注且舒展的气息。知识的种子,就在这不经意间,悄然播撒、萌动,为孩子们未来的学习筑牢根基。

图为志愿者辅导学生作业。崔柏浩 供图
实验探索:解锁化学神秘密码
午后,趣味化学实验接力登场,成为孩子们叩响科学殿堂之门的密钥。志愿者们精心筹备了 “彩虹桥”“色素遇盐” 等五个简易却充满巧思的实操实验。在 “彩虹桥” 实验区域,孩子们的目光被牢牢吸引。他们紧盯纸巾,见证清水沿着纹路缓缓 “攀爬”,颜料晕染出一道道斑斓光谱。当纸巾两端的 “彩虹” 逐步衔接,宛如魔法显形,惊叹声接连迸发,孩子们的好奇心瞬间被推向顶点。
“色素遇盐” 实验中,透明液体因盐的融入、搅拌,悄然幻变明艳色泽,恰似被施了神秘魔法。志愿者们适时邀约孩子亲身实操,在旁细致指导试剂添加、变化观测。稚嫩小手微颤着持握滴管,目光紧锁试剂瓶,专注而投入。每一次色彩蜕变、形态更迭,都让孩子真切触摸到化学的奇妙肌理。好奇心如藤蔓般疯狂疯长,对科学的兴趣之门,就在这一次次 “哇塞” 的惊叹中,轰然洞开。
图为志愿者为孩子们演示实验。廖荣静 供图
科普讲解:编织知识生活之网
实验结束,志愿者们趁热打铁,开启 “化学知识生活解码” 之旅。结合 “彩虹桥” 实验,他们深入浅出阐释毛细现象原理,还不忘延伸至生活日常 —— 植物如何凭借此原理汲取水分、毛巾怎样利用它吸干汗水,让孩子明白,科学并非遥不可及,就在身边每一处细微角落。
谈及 “色素遇盐”,志愿者剖析溶解、扩散机理,关联冲调糖水的甜蜜过程、盐融积雪的冬日景象,将抽象知识与生活场景紧密编织。同时,引领孩子们辨识试管、滴管等实验器具,传授规范使用方法,让他们既知 “为何”,也懂 “如何”。抽象知识借由生活实例落地生根,在孩子心底埋下科学认知的种子,使其清晰认知:化学不只是实验室里的神秘存在,更是隐匿于衣食住行里的日常智慧,等待他们去持续挖掘。
图为志愿者为同学讲解实验原理。廖荣静 供图
温情收尾:留存温暖成长印记
活动渐近尾声,孩子与志愿者们围坐成圈,相机快门声接连响起。一张张笑脸被永恒定格,互动视频里,有孩子掌握知识后纯粹的欢呼,有志愿者俯身指导时专注的身影。画面传递的温暖与期许,在空气中肆意流淌,交融成一股无形的力量,慰藉着每一个参与者的心。
图为志愿者们和孩子们一起合照。杨谢超 供图
此次活动,志愿者们不仅助力孩子攻克学习难题,更以趣味化学为媒介,点燃其对科学的好奇与热爱。这段支教时光,会成为孩子成长历程中珍贵的注脚,当他们未来再遇科学迷雾,或许会因今日的星火,勇敢奔赴探索。而志愿者们在付出中收获的满足,也诠释着青春赋能乡村教育的深刻意涵。教育帮扶与科学启蒙的微光,就这样在乡村土地上悄然汇聚、绽放,照亮孩子们成长的一方小天地,期许着未来结出更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