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地域非遗文化价值,增进对传统技艺与艺术形式的认知,2025年6月30日,合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合启淮章”团队成员开展了非遗文化专访调研活动。
团队首站来到了唐山镇,专访紫金制作工艺省级项目非遗传承人邱金保老师。踏入邱老师的工作室,只见小院里堆放着大小各异的紫金石材,这些石材均采自八公山,因其独特的纹路、适中的密度以及硬度,被精心挑选为制作紫金砚与紫金石线刻的优质原料。邱老师分享道,制作一件紫金工艺品平均需要三天时间,每日在工作台前专注八个小时,才能见证石材从原始模样华丽蜕变为艺术品的过程。每一件石材都有独特的纹路,真正的艺术品并非工艺越繁复价值越高,而是要化繁为简,凸显石材本身之美。
然而,谈及工艺传承,邱老师不仅感叹,尽管紫金石工艺品在市场上仍有一定需求,但愿意投身传统工艺学习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许多人难以静下心来学习和掌握这些耗时费力的传统技艺,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带来的需求波动,更是让非遗技艺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工艺的传承亟待创新,全方位探索融合式发展路径已迫在眉睫。


下午,团队成员来到寿县老文化馆,专访寿州大鼓省级项目非遗传承人魏明华老先生和口技项目非遗传承人李勋老师。在大成寺殿前,魏老先生率先表演了一段寿州大鼓书。鼓条一落,便是千军万马奔腾而来。谈及寿州大鼓的表演特色,魏老先生介绍道,大鼓书讲究“三张嘴”打配合,一板、一鼓、一口,这三者要落在同一个节奏点上。在过去没有电视机和短视频的年代,用方言演绎的大鼓书是当地居民生活中最主要的消遣方式,也是人们记忆深处最纯正的乡音味道。
鼓音落罢,李勋老师缓步来到广场中央,以“孝道”为题表演了一段口技快板。他以口技巧妙模仿打快板的声音,将口技与说唱结合,为传统口技表演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李老师表示:“曲艺说唱艺术是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现实,上连着天线、下连着地线,用这种表演方式讲故事、宣政策,能让老百姓能听得懂、悟得透,也能传得开、记得住。”
同工艺传承一样,曲艺传承也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困境。魏老先生感慨,如今的年轻人缺少静下心来打磨作品的耐力,李老师则认为,非遗传承需要全社会关注,学艺要从娃娃抓起。他期望未来能有更多曲艺作品和课程走进校园,让孩子们有机会走近曲艺、了解曲艺,进而热爱曲艺、传承曲艺,让传统曲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观紫金,品曲艺,此次非遗文化专访调研是一场近距离触摸地域文化根脉的旅程。团队成员们在与非遗传承人老师们的交流中,深刻体会到了工匠精神,感受到了他们对寿州大地的深深热爱。成员们纷纷表示,未来会持续关注中华非遗文化的发展,希望能够为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通讯员:陈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