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窑火淬瓷韵 石棺载史痕——探秘合江非遗与古文化

  7月10日下午,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赴泸州合江乡村振兴促进团先走进华艺陶瓷非遗基地,开展“千年窑火,匠心传承”主题文化体验活动,随后前往汉宋画像石刻历史文化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本次活动由团合江县委指导,团队成员们通过参观、学习与体验,既增强了对传统陶瓷技艺及汉宋画像石刻文化的认知与民族文化自信,也为非遗与历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路径。​
  华艺陶瓷厂:指尖流转的千年窑火
  在华艺陶瓷厂,讲解员首先系统讲解了陶瓷的种类与完整制作流程,为成员构建了扎实的知识框架,让后续参观更具针对性。进入生产车间后,作为郎酒集团全股子公司,华艺陶瓷厂的融合发展模式清晰可见:这里既承担着郎酒酒瓶的专业化生产,也深耕陶瓷工艺艺术品创作。生产中,机械全程参与注浆等基础环节,既保证了陶瓷质量的稳定性,又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适配了规模化生产需求;
  图为陶瓷厂生产线一处 曾莉娟 摄
  而质检环节的精细把控、贴花步骤的匠人亲为,则坚守着传统工艺对细节的追求——指尖的力度、审美的融入,让每一件成品都保留着手工的温度,避免了完全机械化带来的同质化。成员们在欣赏成品时更深刻体会到,这些陶瓷既是日常可用的工艺品、承载品牌印记的郎酒容器,更是承载着历史审美基因的载体——传统釉色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既满足了当下对品质生活的需求,也为当代审美提供了源自千年的灵感。
  图为部分郎酒酒瓶展示区 曾莉娟 摄
  汉宋画像石刻历史文化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石上镌刻的千年故事
  离开陶瓷厂,团队再次启程,前往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讲解员介绍,馆内石棺的四面雕刻堪称“石上史诗”:拜神图线条庄重,人物神态肃穆,尽显仪式感;奇珍异兽或奔腾或静卧,形态各异,细节栩栩如生;叩仙门场景中,人物躬身前行,仿佛下一秒就要踏入仙界;而远景的山峦云海、亭台楼阁,则勾勒出令人神往的仙界图景——这些画面共同编织出古人对死后世界的美好祈愿。
  图为讲解员正在对展示区内四号石棺进行讲解 曾莉娟 摄
  馆内的石刻同样丰富,多与石棺主人身份呼应:将军铠甲鲜明,身姿挺拔,尽显武将气度;贵妇人衣袂飘飘,眉眼温婉,难掩雍容;乐妓执器吹奏,姿态灵动,似有乐声耳畔回响;更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线条古朴却寓意深厚,暗含古人对吉祥的追求。
  图为讲解员为团队成员进行讲解 曾莉娟 摄
  “石棺上的每一刀雕刻都像在讲故事,从拜神图的庄重到贵妇人的神态,仿佛能看到千年前人们的生活与信仰。”团队成员唐鹏君感慨道。
  文化浸润中筑牢自信之基
  非遗陶瓷的釉色与汉代画像石棺的凿痕,看似隔着千年光阴,却如经纬交织,共同编织着文化的基因图谱。它们清晰地昭示: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封存在玻璃柜中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活态传承——它可以是匠人掌心正在旋转成型的瓷坯,带着泥土的湿润与窑火的期待;也可以是我们对古老图案的当代解码,让沉睡的符号重新生长出时代的枝芽。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专注听讲解员介绍 曾莉娟 摄
  这种文化浸润催生的自信,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依托“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等政策指引,华艺陶瓷非遗基地与汉宋画像石刻研学基地通过“非遗+文旅”模式活化传统,既带动就业、激活产业,更让文化遗产成为连接乡愁与发展的纽带。当千年技艺融入现代生产、古老符号接上时代地气,文化自信已转化为乡村物质与精神共富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作者:唐鹏君 曾莉娟 李思源    来源:川北医学院
    发布时间:2025-07-1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助力“百千万工程”DAY1 |法律赋能强根基,电商搭桥拓市场
  • “细访崧城”:深入调查崧厦街道居民生活现状与需求——“越织崧
  • 梳理思路,整装再启程:浙理工科艺学生探索上虞崧厦街道更新之路
  • 南财学子深入贵州野钟乡:解码“刺梨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 胡适故居寻迹:合工大学子寻探徽州文脉 观古建听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