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胡适故居寻迹:合工大学子寻探徽州文脉 观古建听墨语

  2025年7月10日,安徽宣城绩溪县上庄镇。晨曦微露中,合肥工业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12名队员,踏入了蜚声中外的胡适故居。此行,他们旨在通过实地探访,客观记录一代学人胡适的成长印记,解读徽派建筑无声的语言,探寻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基因。
 
  书房竹影里的成长印记
  实践队员踏入这座典型的徽派老宅。故居讲解员的声音在古朴的厅堂间回荡,将胡适的少年时光娓娓道来。展柜里褪色的戒尺,仿佛诉说着母亲冯顺弟的严格教诲。队员们驻足细看,了解到正是母亲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为幼年胡适烙下了诚信与自省的印记。一张泛黄的旧照引人注目——那是二哥胡绍之。讲解员讲述,正是这位兄长力排众议,在1904年将13岁的胡适带出封闭的山村,送往上海求学。“这一步,为他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队长小董在笔记本上记录道。而在胡适的书房复原场景旁,队员们听到了关于妻子江冬秀的故事:这位传统女性以坚韧支撑起家庭,处理繁杂事务,让胡适得以心无旁骛地治学著书。故居内的一件件旧物、一段段往事,无声地勾勒出胡适精神品格形成的家庭图谱。

图为胡适故居
 
  砖木榫卯间的徽派智慧
  “大家看这门槛,比一般民居高出近30厘米。”讲解员指着院门的高门槛笑道,“这可不是为了‘摆架子’。”古代徽商虽富甲一方,却因“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地位不高,而高门槛的设计,既体现“家有规矩”的礼教传统,更暗含“让客人抬高脚步,以示尊重”的谦逊——这份藏在建筑里的胸襟,让队员们啧啧称奇。转过天井,梁枋间的“冬瓜梁”与“斜撑”更成了焦点。粗壮的冬瓜梁因形似冬瓜得名,表面雕刻着缠枝莲纹,既承担承重功能,又显雍容气度;而梁下的斜撑上,鹿纹雕刻栩栩如生,“鹿”与“禄”谐音,寄托着“福禄双全”的祈愿。“这些雕刻要先在樟木上画样,再用各种技法层层打磨,一刀都不能错。”队员们凑近观察,发现鹿的眼神、鹿角的分叉都刻画得极为精细,仿佛下一秒就要从木头上跃下。而天井中央的排水系统更见巧思。四方屋顶的水流沿铜链坠入青石地漏,地漏内壁刻着“回”字纹,“雨水绕纹三圈再排出,既防淤又应‘九曲通财’的说法。”周师傅掬起一捧檐角滴落的水,“皖南多雨,这设计是老辈跟天较劲的智慧。”

图为徽派建筑里的天井与鹿纹斜撑
 
  墨香文韵中的地域根脉
  绩溪上庄何以孕育胡适这般贯通中西的学术巨擘?答案深植于其千年不辍的文脉土壤,此地以“文房四宝”之一——徽墨名动天下,徽墨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隐喻。其原料需经炼烟、和胶、捶打、定形、描金等百余道工序,恰似学术研究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严谨。墨香浸染的耕读传统成为地域精神的底色。胡适的启蒙岁月便浸润于此种文化生态中。九岁前,他在上庄私塾遍览经史典籍,其书斋窗棂雕刻的“无土露根兰花”,与徽墨“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匠心理念暗合,昭示着技艺与心性的双重淬炼。胡适晚年自述:“我是安徽徽州人”,坚持用绩溪方言吟诗,其笔名“适之”取自《易经》“水润万物,适者自成”,暗合徽墨“润泽生光”的特质。从书斋墨香到治学精神,徽州文化的精魂已内化为其学术生命的基因。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胡开文纪念馆 
  日影西斜,实践队员收起纸笔与相机,告别白墙黛瓦。胡适故居的门扉、胡开文墨庄的杵声,连同绩溪山水的轮廓,叠印成一份关于文化传承的客观底稿。
    作者:束旭昇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
    发布时间:2025-07-1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胡适故居寻迹:合工大学子寻探徽州文脉 观古建听墨语
  • 漆扇展红韵,匠心传文脉——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暑期三下乡
  • 寻迹巴人魂 叩问千年骨——川北医学院药学院实践队探秘罗家坝遗址
  • 艺脉相承胡桥兴——湖工设计学子擘画振兴新图景
  • 青春三下乡|聆听前沿之声,把握智慧防灾脉搏——河海学子赴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