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新时代 “三农” 工作的总抓手,而农业科技与精神传承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7 月 9日至 7 月 11 日,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禾下逐梦团”实践队3人深入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保丰村,开展以 “传承院士精神,学习乡村治理实践行动” 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站:走进保丰村凝庆楼,学习领悟院士精神
7 月 9日实践队来到了院士基地,第一站就成为实践的 “重头戏”。根据基地的工作人员介绍,实践队了解到,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保丰村中,一座古朴的建筑凝庆楼承载着特殊的意义 —— 这里不仅是一座富有闽西土楼特色的院士故居,更是集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农业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院士基地。

院士基地展厅 通讯员谢汝颍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先后参观多个展厅,这里不仅展示了谢华安院士研发“汕优63”、福占香等杂交水稻品种的实物,同时通过科普展厅和院士讲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谢华安院士研究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以及士对我国水稻科研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实践队员们不仅学习了水稻培育的基本知识,更进一步了解老一辈科研人员培育杂交水稻过程中的不易,对谢华安院士先进的科研事迹和创新精神纷纷表示敬佩。

图为实践队合照 通讯员谢汝颍
参观完各个展览厅后,实践队员们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体验农耕艰辛。与村民借来簸箕和铁锹,参与田间除草,亲身体验农耕艰辛。实践队员们体会到了真正体会到真正的劳作,虽然些杂草看着不起眼,但拔起来真费劲儿,农民伯伯太不容易了!”

实践队们拿着劳动工具 通讯员谢汝颍
第二站:开展调研交流,探寻乡村治理新路径
7 月10日,实践团与保丰村村委会召开专题座谈会。近年来,适中镇保丰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传播文明理念,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谢华安院士基地、崇文书院培育文明乡风,筑牢乡村振兴之魂。
村支书谢志彬详细介绍了谢华安院士基地——凝庆楼以及依托这一平台的乡村治理。村支书谢志彬向实践队介绍:“自 2021 年起,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对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进行精心修缮,改造后的凝庆楼,以院士精神为核心,通过多种方式,系统展示谢华安院士的科研历程与精神内涵,成为村民接受精神洗礼的 “红色课堂”。祖屋用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乡村振兴教学点”“青少年研学科普教育基地”,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论坛教学,指导农民福香占新品的种植,村干部和党员同志日常走访中,会主动向村民宣讲院士精神中蕴含的协作、创新理念,村风有着积极影响。”

村支书谢志彬为实践队员讲解院士基地建设以及乡村治理 通讯员谢汝颍
第三站:深入“长者食堂”,为志愿公益增色添彩
7月11日上午,实践队来到了适中镇保丰村 “长者食堂”,与食堂陈阿姨一起为长者准备可口饭菜。作为一项贴近老年人生活的有温度的民生工程,不仅为老年人的日常饮食提供了便利,更成为了他们情感交流的小天地,同时传递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与尊重。

实践队员们整理餐桌 通讯员谢汝颍
实践队员们来到长者食堂的厨房,看见了有专门配备的专业炊食器具、消毒设施、餐具桌椅消防设施等一应俱全。实践队员与陈阿姨一起洗菜切菜,整理餐桌,在于陈阿姨的交谈中了解到:适中镇保丰村 “长者食堂”采用“村级主办、政府扶持、群众参与、互助服务”的管理运营模式,食堂面积80平方米,涵盖50余个用餐位,管理制度完善,能为每一位就餐者提供干净舒心的就餐环境。
饭菜准备好后,实践队员们为长者打饭、端饭、扶着长者入座,在与长者们的交谈中,实践队员们感受到了爷爷奶奶的幸福。餐桌上,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可口的饭菜,一边兴致勃勃地聊天。
谢奶奶和乡亲们围坐在餐桌开心地说道:“真的是太方便啦,家门口长者食堂的黄豆炖猪脚特别软糯,咸淡刚好,很适合咱们老人家的口味。”家住附近的林爷爷笑着说:“饭菜是真不错!口味清淡合适,少油少盐,对我们老年人身体好。”

实践队员为长者打菜 通讯员谢汝颍
7月11日下午,实践队队员走进村居环境,查看垃圾分类投放情况。手把手指导村民正确分类投放,针对实际操作中的疑问及时解答,让“绿色习惯”融入日常。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详细了解。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实践队队员及时给予指导,现场教授村民如何正确分类。他们以生动的案例、简洁明了的语言,向村民讲解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各类垃圾的分类标准。

实践队员指导如何正确垃圾分类 通讯员谢汝颍
垃圾分类,关乎乡村生态颜值,更系着绿色发展未来。保丰村以“小行动”守护“大环境”让垃圾分类成为乡村新风尚,共建清洁、美丽、宜居家园。
通讯员 谢汝颍 刘欢 王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