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绽光彩 青春实践谱新篇
七月的黄河滩区,夏日炽热,却挡不住青春实践的脚步。7月8日,山东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爱同行”实践队深入山东省东明县,聚焦香肚、蓝印花布、粮画等非遗文化,探寻传统技艺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智慧,书写新时代非遗保护与发展的生动篇章。
一、香肚非遗:传统技艺的坚守与创新
7月8日上午在东明县城关街道李家香肚制作基地,实践队成员踏入了一段传承三代的非遗故事。创始人李鹏飞介绍,1942年祖父李全德改良冰糖小肚为香肚,如今他以匠心守护技艺精髓。李鹏飞的讲述中,香肚不仅是美食,更是老百姓的生活记忆。
实践队了解到,香肚制作工序繁琐,从选料、腌制到灌肠、晾晒,每一步都需精湛技艺。然而,非遗传承面临着“老龄化、受众窄、创新弱”的困境。李鹏飞坦言:“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兴趣不高,市场拓展也受限于地域。”为此,他通过资助学子、提供特殊岗位践行“德艺双馨”,更探索“非遗+电商”模式,让香肚走出东明县。
队员们品尝着香肚的醇厚滋味,感慨道:“非遗传承需要‘守正’与‘创新’并重。既要留住老手艺的根,也要嫁接现代传播的枝,让传统美食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名片。”


图为东明香肚。通讯员耿亚琪供图。
二、蓝印花布:古朴技艺的岁月坚守
实践队队员走进刘楼镇蓝印花布制作基地,在传承人陈先生的工作室里,靛蓝色布料在阳光下泛着光泽。“这门技艺已有1300多年历史,靠镂空版白浆防染,全凭手工传承。”陈先生拿起一块老粗布,讲述着收购布料的艰辛:“现在没人织粗布了,只能挨家挨户收,每匹布都承载着岁月的温度。”
实践队成员见证了蓝印花布的染色奇迹:黄绿色布料经空气氧化,逐渐变为靛蓝色,宛如时光的魔法。陈先生邀请队员试穿蓝印花布服饰,讲解花纹寓意:“牡丹象征富贵,鱼纹代表吉祥,每一笔都是民间智慧的结晶。”面对传承困境,他正筹备文创产品,“让年轻人通过手机、文创爱上蓝印花布,让老手艺活在当下。
队员们感慨:“蓝印花布的美,藏在每一道工序的坚守里。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基因的觉醒,需要我们用青春视角讲述古老故事。”

图为陈先生在为试穿蓝印花布服饰的实践队队员们讲解花纹的由来。通讯员单雅妮供图。
三、粮画非遗:五谷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一粒粮食,一幅画;一门技艺,富农家。”7月8日下午在东明一中西校区,省级非遗传承人韩国瑞的粮画宣讲掀起高潮。他以五谷杂粮为笔,讲述粮画从“囍”字民俗到数字粮画的创新之路:“早期粮画是面食供品,如今融入现代技术,攻克防虫防潮难题,还通过‘致富车间’培训农村妇女、残疾人,让非遗成为富民产业。”
实践队成员上手体验粮画制作:用镊子将五谷粘贴成画,感受“指尖上的非遗”。韩国瑞指导道:“粮画以本色为主,染色为辅,盐水浸泡控制颜色,每粒粮食都有生命。”如今,粮画通过文创产品、企业定制走向市场,既传承文化,又带动就业。

图为韩国瑞老师指导实践队员制作粮画的场景。通讯员单雅妮供图
四、青春实践:解码非遗传承的“东明样本”
在一天的调研中,实践队穿梭于企业工厂与非遗工坊,触摸到非遗传承的脉搏。从香肚的“德艺传承”,到蓝印花布的“岁月坚守”,再到粮画的“产业赋能”,东明非遗呈现出“传统技艺+现代思维+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
黄河滩区的非遗传承,是一部“坚守与创新”的交响曲。香肚、蓝印花布、粮画等技艺,在岁月长河中沉淀,在青春实践中焕新。山东师范大学“数爱同行”实践队以脚步丈量非遗厚度,以思考拓展传承宽度,让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生根发芽。正如队员们所言:“非遗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活在当下的文化基因。我们愿做桥梁,让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对话,让黄河滩区的非遗故事,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最美注脚。”(通讯员 杨睿琪 李雅琪 孙赟梦 单雅妮 翟咏贞 卢丽慧 耿亚琪 张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