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砼创华彩,乡伴成长”实践团队探访福利院院长 见证困境儿童成长之路

“砼创华彩,乡伴成长”实践团队探访福利院院长 见证困境儿童成长之路

 
  2025年7月13日,“砼创华彩,乡伴成长”暑期实践团队走进当地福利院,与深耕一线31年的院长深入交流,探寻福利院在困境儿童关怀模式上的演变与创新,近距离感受社会关怀为孩子们带来的温暖与希望。
  采访中,院长回顾了福利院的发展。1994年她入职时,福利院采用集体供养模式,护理员承担全部照料工作,压力大。2006年,福利院借鉴合肥经验引入“类家庭模式”,让上学的孩子像普通家庭子女一样“回家”,跟随“父母”走亲访友、拜年,改变了集体生活导致的自卑情绪。该模式已运行20年,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观念进步,福利院接收的儿童数量明显减少。上世纪90年代,被遗弃的女童占比高,2017年至今仅接收数人。福利院实行分层管理:身体较弱的婴幼儿集中供养,保证专人照料;适龄上学的孩子进入“类家庭模式”,每个家庭兼顾不同年龄与残疾程度的孩子,避免孤立并培养互助精神;为特殊残疾儿童定制康复计划,如为高度近视女童安排每日康复治疗,通过社会招标链接资源保障其健康。
  资源保障上,财政拨款覆盖孩子基本生活与医疗康复,社会爱心力量也不断注入,企业捐赠、单位资助、高校志愿者帮扶等带来学习资料、出游机会和心理陪伴。2024年起,福利院增设心理咨询服务,因预算有限暂未对全部孩子进行一对一心理问题梳理,但已为问题突出的儿童提供专业支持。
  院长提到两项创新举措:2006年的“类家庭模式”改变了孩子的成长轨迹;2011年为成年孤儿申请廉租房,成为全省较早落实成年孤儿安置的案例。目前已有25名受助孩子成家立业,阳光融入社会,与普通孩子差距渐小。
  实践团队通过访谈梳理了福利院在困境儿童关怀体系上的探索,对社会力量如何精准参与儿童福利事业有了更清晰认知,表示将深入研究创新模式与现实需求,贡献青年智慧。
  从集体供养到家庭模式,从物质保障到精神关怀,福利院的变迁体现了社会对困境儿童的重视。正如院长所说:“我们就是孩子们的家长,要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有尊严、有底气地走向社会。”
 
    作者:叶淑娴    来源:“砼创华彩,乡伴成长”暑期实践团队
    发布时间:2025-07-13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三下乡】集美大学 “智思领航 4.0” 实践队 - 天津港 “智慧零
  • 【三下乡】集美大学 “智思领航 4.0” 实践队——日照港高质量发
  • 福建农林大学暑期三下乡|探访眉山茶香,共绘振兴新篇
  • 三下乡|踏寻闽西红色热土 践行水产青年担当——“寻脉·铸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