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寻红色足迹,忆峥嵘岁月”实践团踏入沈浩故居。这座位于小岗村的普通民居二楼,是2004至2009年间沈浩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时的临时住所,如今仍保留着他生前办公生活的原貌,每一件旧物都在无声诉说着一位基层干部的奉献故事。
故居陈设极为简朴:一张木板床、一张旧书桌、一把藤条摇椅,构成了主要生活场景。书桌上,《农村经济学》等书籍摆放整齐,几本工作笔记密密麻麻记满了村民需求与产业规划;桌角堆叠的文件里,夹着小岗村土地流转的调研资料。最引人注目的是床底下那双沾着泥土的旧布鞋——讲解员说,这是沈浩走村入户时穿的,“他30多天跑遍全村108户,鞋底磨穿了好几双”。
墙上悬挂的书法作品“为人民服务”格外醒目,与玻璃窗上张贴的小岗村产业规划图形成呼应。在这个不足20平米的空间里,沈浩度过了六个春秋:白天揣着笔记本走访农户,晚上就着台灯研究政策,连周末也常泡在田间地头。“他总说,住得离村民近一点,心里才踏实。”村民回忆的话语,让实践队员们望着桌上的搪瓷杯陷入沉思——杯沿的磕碰痕迹,仿佛还留着主人熬夜工作时的温度。
故居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诠释“初心”二字:没有奢华的装饰,只有服务群众的赤诚。当队员们看到沈浩记录的“村民王大爷家危房需加固”“东头水渠该清淤了”等琐碎事项时,突然理解为何村民会三次按下红手印挽留他。从土地承包改革到引进企业发展,沈浩用“敢闯敢试”的小岗精神,把“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写进了小岗村的每一寸土地。
这座朴素的居所,如今已成为小岗村的精神坐标——它不仅定格了一位基层干部的生活片段,更矗立起一座“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丰碑,激励着来访的青年学子与党员干部:真正的初心,从来不在豪言壮语里,而在沾满泥土的脚印中,在服务群众的日夜坚守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