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云锦流光”团队:深耕云锦传承与创新研究
文字(通讯员):李佳雨 周欣纯
一审一校(团队指导老师):王歆
二审二校(学院团委老师):陈慧敏
2025年7月17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云锦流光”团队一行6人走进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聚焦“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主题开展深度调研。此次活动旨在探寻云锦文化的当代发展路径,助力非遗保护与现代设计的深度融合。
云锦,这一素有“寸锦寸金”之称的东方瑰宝,曾作为皇室御用贡品,承载着中国丝织工艺的巅峰智慧。其“通经断纬”的独特技法,以金线、孔雀羽等珍贵材料勾勒出的华美纹样,历经六百余年岁月沉淀,至今仍散发着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步入博物馆,团队成员瞬间被一幅长达10米的《万寿图》云锦震撼。这幅作品采用“妆花”绝技,仅金线就耗费3000余米,彰显出云锦“逐花异色”的绝妙工艺。

图为《万寿图》复制品 方嘉怡供图
在传统工艺展示区,巨大的花楼织机前,两名织工默契配合,一人在4米高的花楼架上拽花提线。一人在下方穿梭引纬,每日仅能产出5至6厘米,“寸锦寸金”的美誉名不虚传。
图为织工花楼架织布图 刘雨萱供图
博物馆的“源远流长”展区记录着东晋的历史。公元417年,刘裕在秦淮河畔设立“斗场锦署”,这是中国首个官办织锦机构,也标志着南京云锦的正式诞生。展板上的时间轴清晰展现:从三国时期丝织技术南传,到元明清625年间成为全国织造业中心,江宁织造府的织机声甚至孕育了曹雪芹与《红楼梦》的文学佳话。

图为斗场锦署模型方嘉怡供图
古代云锦文物区,“明黄色地织五彩八宝金龙纹妆花缎吉服袍”复制品格外夺目。这件还原乾隆祭天礼服的展品,用1.36万根片金织就16条金龙,红蝠、江崖纹暗藏吉祥寓意,展板标注其严格遵循《大清会典・舆服制》,尽显皇家威仪。现代创新区的“金鳞瑞相”作品则让人眼前一亮,以明代《鱼藻图》为灵感将传统纹样与当代审美巧妙融合。
参观过程中,团队每个人对云锦的独特工艺有了直观且深入的认知:“通经断纬”工艺使经线贯穿织物始终,纬线则依据图案需求灵活变换,从而实现色彩自然过渡,呈现出如晕染般的细腻效果;“妆花技艺”更以多色纬线交替织造,达成“逐花异色”的绚丽视觉,部分作品甚至融入金线、孔雀羽线,尽显其珍贵华美。在“服饰・纹样”展区驻足,成员们围着展柜里的明清官员补服复制品仔细观察:一品仙鹤纹灵动飘逸,四品云雁纹栩栩如生,五品白鹇纹姿态庄重。这些纹样不只是装饰,更是等级制度的直观体现,让大家对“皇权神授”的文化内涵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2009年9月30日云锦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墙前的证书与旁边“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申报书”上的记录,让大家深刻感受到这项技艺从宫廷走向世界的分量。离馆时,结束语展板上一段话——“云锦是南京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深深触动了每一位参观人员。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深切感受到:云锦不仅是华美织物,更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鲜活载体。这份震撼与感动,既激发了成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更唤醒了守护非遗的使命。为让千年云锦焕发新生,团队提出三大方向:推动跨界融合,延续Labubu、“豚宝”等成功案例的创新思路;借力数字技术建立工艺数据库,留存珍贵技艺;以互动体验拉近与青年的距离,让非遗“潮”起来。
“云锦流光”团队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持续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路径,用青春力量为非遗注入新活力,让这一东方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图为团队合照刘雨萱供图
投稿人:通讯员 李佳雨 周欣纯
审稿人:通讯员 李佳雨 周欣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