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百千万工程”部署,引导基层儿童涵养家国情怀、树立责任意识,2025年7月18日,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四进永和服务队队员潘芷怡走进广州市黄埔区永和社工服务站,开展以《一双绣球草鞋的故事》为主题的红色教育活动。此次课堂以一双草鞋为线索,通过故事讲述与答题互动讨论,让孩子们在沉浸式课堂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的伟力,汲取成长力量。
课堂伊始,授课老师从聊一聊自己的鞋子引入课程,成功激发孩子们积极讨论分享自己的鞋子的兴趣,瞬间抓住小朋友的注意力。随后老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张发黄的照片,一双草鞋静静地呈现在画面中,鞋面上缀着两个精致的小绣球。照片一亮出,孩子们的目光立即被吸引,惊讶声此起彼伏:“这个是哪个年代的鞋子啊?”“上面为什么有球?”有人甚至俯身靠近屏幕,试图看清鞋子的纹路。老师笑着提问:“你们猜,这双鞋是谁穿过的?”孩子们面面相觑,一番思考过后,几位胆大的学生争相回答:“可能是农民?”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课堂悬念就此设下。通过实物导入,一双普通的草鞋成为引发好奇的“问题场”,这样的课堂安排不仅打破了传统讲述红色教育的单调模式,也在“看”和“想”的过程中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探究情绪,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埋下伏笔。
屏幕切换,老师开始介绍草鞋的背景——红军长征。授课教师以生动类比三言两语道明了红军长征的艰辛过程,踏过雪山、翻过草地,直到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老师的语调低沉而有力,孩子们屏息凝神,目光紧紧追随着画面,不时传来低声惊叹:“走那么远,只有这样一双鞋吗?”“他们冬天也是穿这么一双鞋吗?”这一环节,让孩子们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辛和不易,为后续提出引发孩子们深度思考的问题打下基础。
经过前面的层层铺叙,老师开始播放生动视频正式介绍绣球草鞋背后的故事。长征途中,黄春秀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用稻草为爱人编织这双鞋,并在鞋头缀上两个小绣球,寄托着牵挂与祝福。它伴随谢志坚踏过雪山、翻过草地,直到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在这一重要教学环节,教师不只是播放视频,更注重引导孩子们思考,在视频过程中穿插提问,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红军战士面临的抉择,体会红军战士的“家国难两全”的纠结和“舍家为国”的大义,让孩子们在聆听和讨论中体会情感的厚度,激发他们对革命信念和亲情力量的直观感知。这种“故事+情境”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有了温度,也让历史真正走近儿童。
故事讲完,老师追问:“你们觉得,这双鞋为什么值得被珍藏?”问题一出,孩子们纷纷举手:“因为它见证了长征。”“因为它很重要!”一个小男孩甚至高声补充:“因为有它,红军才能走完长征!”一句句稚嫩的回答,蕴含着他们对“信念”的初步理解。这种开放性提问不仅帮助孩子们复述知识,更促使他们在讨论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考,实现对历史价值的再认知和再建构,增加了学习的参与感和思维的深度。
在课程尾声,授课老师对本堂课进行了一个总结,未来,这份融入血脉的力量,将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延续,化作新时代少年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担当。最后,老师还留下了一个课后作业:思考自己以后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们听到这个作业后,都忍不住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不仅蕴含着孩子们对未来的畅享和思考,也埋下他们传承长征精神,为国为民的种子。
这堂红色教育课,不只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草鞋虽轻,精神千钧。从凝望一双草鞋,到讲述长征故事,再到描绘理想自我,课堂循序推进,让孩子们在“看、听、说、画”的过程中,完成了从知识获取到价值认同、从情感共鸣到行动规划的全过程。让革命故事从课本走进儿童的日常语境,使信仰之光照亮童年的心灵。
通讯员:潘芷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