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你言我语,普润东乡”实践团走进甘肃简牍博物馆,开展“从简牍到普通话——文字演变与语言规范”主题研学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追溯汉字发展脉络,深化学生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理解,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以青春之火赓续中华文明。

在博物馆解说员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悬泉汉简》《居延汉简》等反映汉代通用文书制度的简牍,感悟2000年前官方文书如何实现跨地域语言沟通。团队特别关注简牍中文字标准化现象,对比古今汉字形体与语法差异,并体验简牍临摹,感受书写规范对信息传递的重要性。陆续参观“简述丝路”“书于简帛”“边塞人家”等主题展区,再讲解员深入浅出的讲解中,队员们透过一枚枚简牍,感受着千年文明的跳动。
为破解简牍保存难题,甘肃自2007年成立简牍保护研究中心,投入近3000万元用于文物修复与数字化保护。2023年建成的甘肃简牍博物馆,利用红外扫描、3D建模等技术,对4万余枚简牍进行高精度复原,并通过沉浸式展览、互动体验等方式,让观众“穿越”至汉代边塞。在“问秦”特展馆内,身临其境感受大秦“萌”物的灵动,银幕上我们看到了“C型龙玉饰、铜鱼、鹿形银车舆饰、狼形银车舆饰、回首虎、铜虎”等,这些文物再动画里“活”了,令参观者们惊奇不已。此外,团队成员还参与了制作简牍、临摹隶书的环节,沉浸式体验汉简文字的书写过程,感受到汉字书写的独特魅力。
简牍中蕴含、保留、书写、叙述了中华两千多年前在丝绸之路上的动人故事。甘肃简牍是历史的密码,也是未来的钥匙。从边塞烽火到丝路驼铃,从竹木墨迹到数字光影,甘肃正以简牍为媒,书写文化传承创新的新篇章。参观简牍博物馆对推广普通话和使用规范汉字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这些承载千年文字记忆的文物,不仅展现了汉字演变的脉络,更揭示了语言文字规范化对国家治理、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