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六安,晨曦裹挟着初夏的微凉,为这座皖西小城镀上一层柔和的金光。7月20日清晨五点半,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8名学生已整装待发——“智绘云旅,心聆旅意”新时代人民对于AI助手解决旅游问题现状调研团(以下简称“智绘云旅”团队)的成员们,正带着满满一箱子问卷、访谈提纲和拍摄设备,踏着晨露奔赴六安市。这场为期一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注定要在团队成员的青春记忆里,刻下关于“AI温度”与“民生需求”的深刻印记。

一、三大场景立体调研:从社区到校园,从车站到人心 团队紧扣“新时代人民对于AI助手解决旅游问题现状”的核心主题,精心选择了六安东城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六安中学门口、六安站三大典型场景。这些场景如同社会的“切片”,分别对应着老年群体的适老化需求、青少年的研学体验诉求,以及交通枢纽的高效服务期待。为了让调研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团队创新采用“问卷+访谈+座谈”的立体模式:标准化问卷保证数据的量化分析基础,一对一访谈捕捉个体的真实体验,而与基层工作者的座谈则能挖掘行业运行的深层逻辑。一天下来,476份有效问卷、300余条一手观点,如同散落的拼图,正慢慢拼凑出“AI+旅游”的民生图景。
二、东城都社区:当银发族遇上AI,适老化是道必答题 上午8时30分的东城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便民大厅的玻璃门刚拉开,团队成员江璐就迎上了第一位受访者——72岁的张奶奶。“您用过手机里的‘会说话的导游’吗?比如让它帮忙订公园门票?”江璐特意把“智能导览”换成了生活化表达,生怕专业术语把老人“拒之门外”。这样的细节,在社区调研中随处可见:为视力不好的老人读题、帮操作不熟练的居民勾选选项、用方言解释“语音识别”的功能……团队深知,要让AI真正服务老年群体,首先得走进他们的认知世界。 65岁的李爷爷在访谈中分享的经历,让在场成员印象深刻:“去年去杭州看孙子,他远程用AI给我订了酒店,结果退房时系统卡壳了,折腾半天还是前台小姑娘帮忙解决的。这东西要是能像老年机一样简单,我们也愿意学啊!”这番话被胡建友迅速记在《调研日志》的“痛点台账”里,旁边还画了个醒目的五角星。数据统计显示,社区受访群体中40岁以下居民的AI旅游助手使用率高达63%,而60岁以上仅为17%,巨大的数字鸿沟背后,是老年群体对AI的三大顾虑:操作步骤太复杂、语音识别“听不懂”方言、出了问题没人兜底。 与社区工作人员的座谈则打开了新的思路。“我们社区每年组织20多场老年游学,去周边古镇、红色景点,老人们最关心的是有没有陡坡、轮椅能不能进。要是AI能自动规划‘无障碍路线’,我们带队压力能小一半!”社区党委书记的话,恰好与团队前期设计的“场景化功能模块”不谋而合。指导教师荆慧当场建议:“可以在问卷里加个‘社区集体出游’的选项,让数据更贴近这类实际需求。” 当团队与参与调研的居民在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合影时,阳光穿过树叶洒在大家脸上,有老人举着刚领到的“AI功能简易手册”,笑着说:“等你们把这东西改简单了,我也试试用它订去黄山的票!”截至上午11时,社区调研完成187份问卷,其中123人明确希望AI增加方言识别功能,89人期待“紧急情况一键转人工”——这些具体而微的需求,正是AI适老化改造的“指南针”。

三、六安中学:研学少年的脑洞,打开AI功能的新边界 午后的六安中学门口,香樟树的影子拉得很长,团队设置的调研展台刚支起来,就被参加暑期研学营的学生们围得水泄不通。“我用AI规划过青岛研学路线,它把海洋博物馆和啤酒博物馆串得挺好,可推荐的午饭全是辣的,我们南方学生不太习惯!”高二学生王同学的“吐槽”,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立刻激起了共鸣。“对对对,我希望它能记住我不吃香菜!”“要是能把历史课本里的知识点和景点对应起来就好了,比如看到淠史杭工程遗址,就弹出课本里的介绍。” 负责记录创意的夏磊,笔记本很快就写满了:支持上传研学任务单自动匹配景点、生成带历史时间轴的参观路线、能识别文物并关联教材考点的AR导览……这些充满青春气息的想法,远远超出了团队最初对“AI旅游助手”的功能设想。“青少年对AI的期待,已经从‘能帮我做事’升级到‘懂我想要什么’,这对个性化算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夏磊在调研笔记里写下自己的思考。 三个小时的校园调研,206份问卷背后,是新一代用户对AI的“高阶需求”:不仅要实用,还要有趣;不仅要高效,还要贴心。这些声音提醒着团队:AI的迭代,不能只靠技术逻辑,更要倾听年轻群体的体验逻辑。
四、六安站:交通枢纽的“AI考题”,答案藏在人潮里 傍晚的六安站候车大厅,广播里的车次播报声此起彼伏,团队成员付贤宇举着“AI旅游助手使用体验调研”的标牌,在旅客休息区穿梭。“我刚才查六安到武汉的车次,AI推荐了户部巷的小吃,可没说从高铁站怎么过去最快,这推荐有点‘半截子工程’啊!”正在候车的商务旅客陈先生的反馈,点出了交通场景中AI服务的关键短板——场景衔接不畅。 与六安站值班站长的座谈,让团队对行业痛点有了更系统的认知。“我们的智能客服日均处理1200多次咨询,但遇到‘临时身份证在哪办’‘站内超市几点关门’这类本地化问题,准确率只有60%左右。”站长指着后台数据解释,旅客投诉集中在两类:一是信息滞后,比如列车晚点后,AI推荐的换乘方案还是按原时间计算;二是机械应答,反复播放固定话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针对交通枢纽的特殊性,团队特意设计了“应急需求”专项问卷。数据结果引人深思:85%的旅客在出行中会主动使用AI工具,但72%曾遭遇“列车晚点时AI无法更新行程”的情况,68%期待“AI能联动车站广播推送个性化提醒”。付贤宇在分析数据时感慨:“交通枢纽的AI应用,不能是孤立的‘信息孤岛’,必须打通与车站调度系统、本地生活服务的实时数据接口,否则再先进的算法也会‘水土不服’。” 截至晚间7时,六安站的调研收获153份有效样本,其中107名旅客建议“AI旅游助手应接入12306实时数据”,89人期待“多语种服务应对外来游客”。这些需求,为团队绘制“行业痛点图谱”提供了关键坐标。

五、调研仍在路上:让AI的温度落地生根 据计划,“智绘云旅”团队的调研将持续至7月22日,接下来他们还将深入六安的景区、旅行社、文旅局等单位,全面剖析AI旅游助手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现状。基于这些一手数据,团队计划形成《AI旅游助手用户需求白皮书》和《六安市智慧旅游发展建议报告》,并通过学校官网、“淮师青年”公众号等平台发布系列报道,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举措。 这场“三下乡”活动,既是淮北师范大学落实社会实践育人要求的具体行动,更是当代大学生用专业知识服务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如团队成员在实践日志中所写:“AI的温度,藏在每一个被解决的具体问题里;青春的价值,写在每一次为民生需求的奔走中。”
调研仍在路上,而那些来自社区、校园、车站的真实声音,终将成为AI旅游助手从“技术工具”成长为“民生帮手”的力量源泉。当科技真正俯身倾听民生需求,青春的智慧真正融入地方发展,“AI+旅游”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