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理解城市水生态修复机制与智慧补水技术体系,7月23日,河海大学国家水网智慧防灾调研团赴广州市三河涌补水工程开展实地调研。该工程作为珠江流域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重要节点,融合了提水输水系统、调蓄设施及智慧监控平台,在保障水质、水量双达标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国家水网城市生态补水的技术范例。

三河涌补水工程调蓄水闸实景 宋天浩摄
本次调研围绕“三涌联调、水源多元、智慧补水”三大技术核心展开。实践团首先抵达东圃泵站,了解工程整体水源配置方案。

调研团抵达东圃泵检测中心 宋天浩摄
据项目人员介绍,该泵站日均可从珠江引水上百万立方米,采用“提水——输水——蓄水——补水”工艺流程,经22公里封闭管道输送至长虹苗圃调蓄池,形成城市河道补水的一级供给。长虹苗圃调蓄池不仅承担调蓄、沉淀和初步水质处理功能,同时也是全工程水力调度与质量监测的中枢节点。
在调蓄池现场,技术人员展示了实时水质监控系统,并向团队讲解2024年引入大观净水厂高品质再生水后的运行逻辑。通过“珠江水+再生水”的双水源补给体系,补水范围从沙河涌、猎德涌、车陂涌扩大至深涌,实现了覆盖面积达38平方公里的生态补水网。

流量计井 宋天浩摄
据监测数据,三涌在枯水期水量增加超过40%,猎德涌多年黑臭问题基本解决,水体透明度达到1.2米,生态活性显著提升,岸线绿化带水环境同步改善。
“以前河道截污后水体静止,容易返臭,如今靠这个工程水活了,鱼也回来了。”在实地观察车陂涌水质状况后,一名团队成员说。实践团在调研过程中同步走访了沿岸居民,居民普遍反映近年来河涌水质提升明显,不仅改善了生活环境,也增强了市民对城市水治理的信心与支持。
调研尾声,实践团就生态补水未来走向展开小组研讨。成员们一致认为,三河涌工程是智慧水务在生态治理领域的重要样本,其在“城市补水—生态修复—环境提升”中的链式价值充分展现了新时期国家水网的基层生命力。未来应进一步推广“多源补水+智慧调度”的工程范式,推动城市河道治理从工程硬件走向系统运营、从达标治理走向生态修复。

广州市北部水系三河涌联合补水工程平面图 宋天浩摄
通过本次调研,河海学子不仅系统了解了生态补水工程的运行机制,也深切感受到数字化、智能化在城市治水中的强大支撑作用。大家纷纷表示,将以专业所学服务国家水网建设,将治水为民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推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年智慧与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