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福建农林大学学子浦城实践行——解码老龄化乡村的科技突围

  七月的闽北,稻浪初涌。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赴南平市浦城县“乡村振兴,同圆粮梦”实践队的足迹,深深印在南平浦城县忠信镇的田埂乡陌。5天行程,3个村落,2大农业基地,这群农科学子以脚步丈量乡土中国最真实的肌理,用专业视角探寻老龄化浪潮下农业发展的破局之道,更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触摸到乡村振兴的强劲脉动。

银发田野的沉重叩问

  实践队的思考,始于桃园村、金凤村、忠信村等接连呈现的相似图景。银发田野的叩问响彻心扉。在桃园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地上机械轰鸣,村主任叶秋云坦言:“‘铁牛’再有力,也掩盖不了村里找不到青壮年的情况啊。”金凤村的数据更具象:79户常驻家庭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25%,村办公室主任罗易和指着制种田里弯着腰的身影:“下田插秧的乡亲们,基本都是些老年人。我们需要更轻简的机器,让老人种得动、种得好!”忠信村的现实同样严峻:1563名常住人口,超600位是花甲老人。村秘书黄天福的忧虑直指核心:“青壮年流失是悬在村发展头上的剑。没有年轻人,再好的地,谁来下力气深耕?”

  实践队队长赵琴亚(右)就忠信村老龄化相关问题向忠信村秘书黄天福(左)咨询 李靖焓供图

  这样的情形在周遭的村庄并不新鲜。集市上攒动的人头几乎只见白发;烟叶工厂里,老师傅们动作娴熟却难掩苍老;制种稻田边,俯身劳作的背影直起身后依旧佝偻。老人家下田插秧的身影在闽北丘陵间、田野间穿梭,其背后是乡村普遍面临的严峻课题:在人口结构深刻变迁的时代,如何守住耕地红线、端稳中国饭碗?

一行人在叶秋云主任(右二)带领下实地考察桃园村的田地 李靖焓摄

田畴间的智慧星火

  三个村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重塑土地的筋骨——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为大型农机搭建舞台,以机械化之力弥补人力之缺。与此同时,他们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与合作社携手。通过组织化生产,整合分散的中老年劳动力,稳定制种规模,维系产业命脉。这是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智慧。

  永富农业科技建阳科研育种基地则展示了科技的源头力量。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施水,数字传感器实时监控墒情,科研人员精心选育的秧苗在试验田中大面积铺开。“一粒好种,万担好粮。”技术员的话语饱含期待。这里孕育的不仅是良种,更是以“技”补“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吸引力的希望。

金福源:种业“芯”光点亮未来

  实践收官日,对金福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探访,为学子们拼上了认知版图的关键一块,也揭示了破题的核心方向——科技赋能与种业振兴。

  数字化指挥中心的巨幅屏幕上展现了一条条田间的真实数据。土壤墒情、气象信息、作物长势、市场动态尽收眼底。“这是我们种业的‘神经中枢’。”苏治宇董事长现场演示,物联网与遥感技术构建的数字世界,让基地管理尽在掌握,为精准农事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展厅内,“种业振兴行动”“制种大县奖励”等国家战略赫然在目。金福源种业代表人苏治宇详解杂交水稻制种全链条,强调政策红利正为民族种业注入强心剂:“一粒好种子,是科技、匠心与时代机遇的结晶。”虽然在生产间隙,种子筛选车间还未启动的光选机,仍透露出品质管控的科技内核。技术人员详解其光学识别与精准气流分选原理,“效率精度百倍于人工,确保粒粒皆优。”这台机器,象征着用智能装备破解“银发农业”质量与效率瓶颈的可行路径。

青春与田野的双向奔赴

  离别的车轮驶过丘陵,实践队员们的心却仍然扎根于这片土地。五日的实践体验,闽北老龄化的积重难返,彰显着农业劳动力结构的短板;而高标准农田的构建,金福源的智慧大屏与永富基地的科技绿意则昭示着农业的现代化的关键——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离不开种业的振兴与装备的革新。

  科技兴农承载着端牢中国饭碗的“国之大者”,链接着无数乡村老者期盼的目光,呼唤着青年将智慧与汗水融入这片土地。当更多怀揣科技火种的新生力量扎进田野,当智能化农机驰骋于高标准农田,当数据的“新农资”精准滋养每一株秧苗,闽北丘陵间那沉甸甸的叩问,终将迎来响亮的青春回响。

    作者:赵琴亚、李靖焓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7-24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开展“南疆兵团特色农产品电商发展现状
  • 青衿行处菜乡新 ——经济管理学院云蔬兴邦青年行社会实践队解码寿
  • 科技走进牧区一线,助力养殖高效发展
  • 科技赋能乡村养殖,知识照亮致富道路
  • 青春三下乡|聚焦城市生态补水路径,探寻流域水质改善机制 ———
  • “农”“电”融合的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经济管理学院云蔬兴邦青
  • 寓教于乐伴成长——河图之“Mg”实践团赴黄家铺社区开展微生态赋
  • 走进墨龙书院,感受寿光历史底蕴 ——经济管理学院云蔬兴邦青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