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9日,河海大学“碧水重生,绿动城乡”再生水利用调研实践团在江苏省多地开展了一系列水资源调研活动。该实践团聚焦再生水技术创新与发展脉络,先后深入无锡高新水务有限公司新城水处理厂、江苏金陵环境有限公司、溧水秦源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以及建邺区水务局,围绕再生水技术升级、发展历程等主题开展深度探访与调研,以专业视角解码水资源循环利用路径,用实践行动践行生态保护理念。

图1团队成员合影
探秘净水核心,解密技术升级密码
7月7日上午,实践团走进无锡高新水务有限公司新城水处理厂。作为太湖流域再生水回用示范基地,该厂承担着区域污水处理与水资源循环的双重职能,其技术迭代与运营模式,与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的治水思路高度契合。
在技术总监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开启深度探访。“再生水不是简单净化,而是水循环系统的关键一环。”技术总监指着中控屏幕上的工艺流程介绍。实践团成员实地观察发现,车间里的超滤装置正以0.1微米的精度截留污染物,活性炭处理池通过多孔结构吸附有机杂质,两套系统协同作用使得去除率稳定在90%以上。处理后的再生水经管道输送,一部分用于市政绿化灌溉,一部分回流至工业区作为冷却补充水,年节水总量相当于30个标准泳池。

图2团队成员实地参观再生水污水处理设备
“如何让再生水从‘能用’到‘好用’?”成员们在调研手册上写下疑问。厂区的“智慧水循环管理平台”给出了答案——该平台实时显示进水水质和处理效率邓数据,通过算法动态调节药剂的投放与设备的运行。当技术总监邀请成员操作模拟系统,大家直观感受到了“系统治理”理念在技术层面的落地。
此次探访让实践团成员清晰看到了再生水技术从“达标排放”到“高效回用”的升级路径,也为后续的政策研究与科普宣讲提供了扎实的技术支撑。
溯源净水根基,触摸再生水演进轨迹
7月8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带着对再生水技术的探究热情,走进江苏金陵环境有限公司的展厅,溯源技术发展的脉络。刚入展厅,一座立体沙盘便吸引了众人目光,模型上的管道清晰呈现出从初代过滤工艺到如今智能处理系统的演进轨迹,旁边的时间轴展板则用泛黄的老照片与新锐的技术图纸,串联起数十年的发展历程。

图3再生水处理厂专家向团队成员介绍概况
讲解员手持激光笔,以生化处理流程为核心展开讲解。她指着流程图上的关键节点,详细对比着传统法的局限与集团新研发的技术优势。在“政企合作”案例区,大屏幕循环播放着合作项目实景——再生水顺着滴灌带浸润草木;处理后的水进入冷却塔完成热交换,“公益+经济”的双轨应用让成员们频频点头。
互动体验区更添探索乐趣。成员们轮流俯身显微镜,看着钟虫、轮虫在水中舒展游动,这些肉眼难见的微生物正是净水的“隐形功臣”;电子屏上滑动的水质数据对比表中,浊度与氨氮等指标的下降轨迹交叠,成为技术突破最直观的注脚。

图4再生水处理厂专家向团队成员介绍概况
离开展厅时,成员们手中的调研笔记已写满大半。从技术演进到模式创新,这场探访不仅让再生水技术的轮廓愈发清晰,更让大家深切体会到,每一滴清水的重生,都是科技力量与环保理念共同作用的成果。
攻坚破局之路,探寻再生水利用良策
7月9日上午,实践团走进南京溧水秦源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及建邺区水务局,展开深度访谈,探寻再生水利用破局之策。
溧水秦源厂中控室大屏实时显示各环节数据,工作人员介绍,智能拦截闭环系统通过AI算法调节格栅间距,效率提升30%,年省药剂成本超80万元,其“智能降本+低碳增值”双轨路径,使处理后的水稳定输送至周边工厂,为企业节约成本。
建邺区江心洲再生水系统将再生水纳入财政专项保障,每吨补贴0.8元,既满足绿化灌溉,又破解“叫好难叫座”困局,水质达地表水Ⅳ类标准。金陵铁北厂以市场化定价机制,工业用水价每吨比自来水低1.2元,去年再生水销量突破500万吨;无锡高新区通过“双循环”模式,市政用水保障民生,工业用水反哺技术研发,去年循环利用率达82%。
系列访谈让实践团系统梳理出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为水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极具价值的实践参考,也让“绿色发展”理念在实践中愈发清晰。

图5团队成员与企业专家进行深度访谈
数天调研里,实践团以“探访-剖析-总结”三位一体的模式,在江苏多地铺展了一幅“技术创新驱动净水升级、模式突破激活再生价值”的生动画卷,团队将围绕再生水工艺迭代等关键议题贡献青年视角,为推动水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保护事业发展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