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建筑科技学院“蓝色吉林·明德筑航实践团”于7月19日-7月23日,赴中交二航局吉林建设有限公司长春项目基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1、初访二航局项目部,洽谈融融启新程
实践团队抵达中交二航局吉林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管理部,带着对工程一线的好奇与期待,正式开启沉浸式体验之旅。步入项目部驻地,项目常务经理吕波对实践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中交二航局进行介绍,从发展理念到企业精神,从愿景使命到科技创新品牌工程,让大家对中交二航局有了初步认知。在工程师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项目部的办公区、生活区,看到墙上摆放的荣誉证书、张贴的施工进度表、安全警示标语、职工活动区的乒乓球桌,以及项目上各部门种植的瓜果小田地,真切感受到项目部既严谨高效又充满活力的氛围。中午,队员们与项目部的工程师们共进午餐,排队打餐、分享水果和实践中的收获,沉浸式体验了项目部日常生活。
2、慧程科技园观摩,实地研学获丰实
由慧程科技园建设项目现场技术主管杨迎春带队,到慧程科技园建设项目观摩调研,学习施工现场安全规范,发放安全防护装备,明确实操环节的注意事项。重点讲解了房建的创新工艺-楼板装配式建筑工艺,针对楼板部分的预制装配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先在工厂预制生产楼板构件,再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吊装、连接,最终形成整体楼板结构的施工方法,这种创新工艺的优势明显,能减少现场湿作业,缩短施工工期;工厂预制能保证楼板构件的尺寸精度和质量稳定性;还能减少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和扬尘,更环保。让学生明析房建工程创新工艺的突出优势,进而理解科技赋能对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激发其对行业前沿技术的探索兴趣与专业学习的针对性。
3、小街村改造现场,实操体验兴致浓
来到小街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现场勘查,在小街村项目现场负责人李柳松的指导下,队员们开始实操体验,一对一实操教学生靠尺的使用方法,使用时,将靠尺紧贴被测墙面,通过观察水平泡是否居中,或读取检测仪的数值,来判断该表面是否符合平整度、垂直度或水平度的施工标准,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工具之一。在材料实验室参与小型实操,通过坍落度试验判断混凝土工作性、观察钢筋锈蚀程度并分析防护措施、使用简易工具检测保温材料厚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让学生直观理解材料性能与工程安全、耐久性的关联。体验企业引进的智能设备,感受“科技赋能施工”的具体表现,激发对智能建造技术的兴趣。
4、科创研讨深交流,思维碰撞益匪浅
由项目副经理邢贺介绍企业近年在工程领域的创新成果,港珠澳大桥大跨度桥梁施工新工艺、低碳建材的应用案例、基于物联网的施工全过程管理平台等,让学生了解技术创新如何解决工程难题。进行建筑业发展趋势情况分析,行业趋势专题讨论,围绕“绿色建造”、“智能建造”、“交通强国建设”等主题,组织学生与企业技术骨干开展座谈。总结学生应具备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能力、跨学科融合与系统思维、持续学习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储备,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提出针对项目或行业的小创意、小建议,由企业工程师现场点评可行性,搭建“学生创意-企业实践”的互动桥梁,培养创新思维与落地意识。
5、实践落幕凝感悟,知行沉淀谱新思
实践落幕,初心不改;知行沉淀,步履不停。“蓝色吉林·明德筑航实践团”在中交二航局长春项目基地的实践之旅虽已画上句点,但这段深入工程一线的经历,却为每位队员埋下了扎根专业、服务吉林的种子。
实践的结束,恰是践行初心的开始。作为青年学子,带着在实践中沉淀的思考——把工程一线的技术经验融入课堂学习,将吉林发展的需求转化为专业深耕的方向,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为吉林的基础设施升级、为民族建造品牌的崛起,贡献属于新一代的青春力量。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将“学、思、行”结合,既提升了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也让他们在与企业、行业、地方发展的对接中,找准自身定位,为成长为“懂技术、有担当、能创新”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基础。为吉林振兴储备青年人才,夯实发展根基,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的行业认知、实操能力,以及对“技术自立自强”的体悟,将引导更多青年毕业后选择留在吉林、服务吉林,为地方建设注入“新鲜血液”,缓解人才外流压力,为吉林长远发展储备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