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方言遇上青春创意,会碰撞出怎样的传承火花?2025年7月27日,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闽音振红,古韵承辉”三下乡实践队走进闽南地区,以教育沙龙、非遗体验、街巷调研为载体,为闽南语传承探寻年轻化路径,让这门承载着千年记忆的方言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共话闽南语传承共筑母语教育梦
作为闽南语核心发源地之一,泉州承载着方言传承的重要使命。实践队首站参与了由“说咱闽南话”APP研发团队主办的跨学段教育沙龙,这场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母语教育体系构建”为主题的交流,通过“线下研讨+视频号直播”形式,汇聚学前至高等教育领域代表,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说咱闽南话”APP团队负责人的合影
图为沙龙研讨现场大家进行分享交流
“方言不是普通话的对立面,而是语言能力的延伸。”沙龙后的专访中,古汉语与闽南方言研究学者王建设教授的观点令人深思。他提出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模式,直指“学方言影响普通话”的认知误区。晋江市人大代表苏达娜则带来更具体的实践探索——她主导编写的幼小衔接闽南语教材,正通过“孩童带动家庭”的方式,让新闽南人快速融入当地,让方言成为情感联结的纽带。
图为王建设教授(古汉语与闽南方言研究学者)发言
图为苏达娜老师(晋江市人大代表)发言
赏非遗木偶戏续千年文化魂
为深刻体验闽南语的文化底蕴,实践队走进泉州木偶剧院,在《小沙弥下山》《钟馗醉酒》等经典剧目展演中,沉浸式感受提线木偶戏与闽南语交融的独特魅力。
图为《小沙弥下山》表演现场
追溯提线木偶戏从汉代起源的历史脉络,戴老师特别强调:“传承不能只靠老艺人守着,要靠年轻人带着走。”他鼓励队员们用短视频、创意改编等新形式,让木偶戏里的忠义精神、生活智慧,通过闽南语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实践队与戴老师的交流,也让“非遗保护与方言传承相辅相成”的理念更加清晰。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泉州木偶剧院戴老师的合影
走街巷调研听文化脉动
“用闽南语说‘马冬梅’,居然有这么多有趣的发音!”泉州西街的调研现场充满欢声笑语。实践队设计的“方言街访+趣味演绎”活动,让不同年龄层的市民主动参与——老人分享儿时童谣,年轻人探讨方言在网络语境中的创新表达,孩子们则用稚嫩的发音传递着最本真的语言魅力。
此次实践,集美大学“闽音振红,古韵承辉”实践队从教育研讨、学者对话,到非遗体验、街头调研,多维度探索闽南语传承路径,挖掘闽南语文化价值,联结多方力量,为闽南语传承注入青春活力。正如队员们所说:“传承不是重复过去,而是让古老文化能回应当下。”未来,这份探索还将继续,让闽南语这颗文化明珠,在年轻力量的守护下愈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