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七日寻“韵”记:从南京博物馆到螺钿工坊,一路青 年的文化传承实践

         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中,文化传承成为筑牢民族精神根基的关键一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新时代文化实践指明方向。6月28日至7月4日,长干寻韵小分队以““螺钿工艺+南京历史文脉”为重点,开展暑期7天三下乡活动。““长干寻韵小分队”这支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8名学生组成的队伍,正是响应“文化强国”战略号召的青春力量——他们走进南京博物院触摸六朝文物,深入螺钿工坊对话非遗匠人,通过调研、体验、传播三重实践,探索““小而美”的工艺传承与““大而深”的城市文脉如何共振。

第一站:同频共振,锚定文化坐标
   6月20日,长干寻韵小分队的8名成员围坐在一起,在反复推演中敲定7天实践的“作战图”。这场持续近3小时的集体会议,让每个人的想法在碰撞中逐渐清晰:队员们先是梳理出“螺钿工艺+南京文脉”的双主线逻辑,再将任务拆解为“前期准备组”“摄影组”“文字撰写组”三大板块。“我们要把螺钿的历史渊源、南京博物院的文物故事、普通民众的认知现状都摸清楚。”队长程紫阳指着分工表上的“每日任务打卡项”说道。从制定7天具体活动方案,到设计“非遗文化认知度”调查问卷,再到联系非遗工坊与社区文化站负责人,团队用“一人提案、全员补充”的协作模式,为后续“寻韵”之旅筑牢基础。

第二站:南京博物院里的“文化基因库”
   6月28日,长干寻韵小分队花了一下午泡在南京博物院。队员们慢慢逛展厅,一边看文物,一边找和“文化传承”相关的线索。在古代江苏展厅,一件西晋青瓷鸡首壶让队员们停下脚步。“你们看壶身上的花纹,和我们要找的螺钿纹样有点像呢!”队员戴晨旭指着壶身说。凑过去一看,果然,那些弯弯绕绕的线条,和提前查的螺钿资料里的图案能对上。讲解员说,南京老早就是各种工艺交流的地方,这些花纹都是慢慢传下来的,大家一下子觉得离“文脉”近了不少。转到漆器展厅,一件明代的螺钿漆盘更让人惊喜。盘子上用贝壳拼出了亭台楼阁,灯光照上去闪闪的。“这不就是我们要了解的螺钿吗!原来南京以前就有匠人做这个。”队长程紫阳翻着笔记本,把这点记了下来。一路走,大家还聊到民国展厅里的螺钿梳妆台。“你看这花纹,比老的简单点,还加了直线条,是不是更时髦了?”这样的小讨论,让队员们觉得文物也没那么遥远。
   闭馆时,队员们手里的本子记了不少:哪些文物和螺钿有关,花纹怎么不一样,你一言我一语,都说今天没白来。“接下来去看螺钿工坊,心里更有数了。”这大概就是今天最大的收获吧。

图为团队参观南博 孙硕果 摄

第三站:问计与民——在问卷里听见“传承的温度”
   6月29日,长干寻韵小分队忙着分析前一天发的线上问卷。一共收到87份有效回答,参与的大多是15-20岁的年轻人,女生占了大半。数据里藏着不少有意思的点:85%的人说“平时会关注非遗”,但提到“螺钿”时,只有5.75%的人“非常了解”,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压根没听过。更有趣的是,大家给螺钿的艺术打分却不低,平均分有75.4分。“看来只要让人知道,大家都会觉得它美,就是知道的人太少了。”队员孙硕果说。问到“想怎么了解非遗”,94%的人选了“纪录片、视频”,80%想去博物馆看展。“这不就是我们接下来可以努力的方向嘛!”队长程紫阳指着屏幕,“拍短视频、和博物馆合作搞活动,肯定能让更多人知道螺钿。”分析完数据,大家更有干劲了,“今天的问卷就像个指南针,让我们知道该往哪使劲儿。”队员们笑着说,明天去螺钿工坊的计划也更清晰了。
问卷调查链接:
https://www.wjx.cn/wjx/activitystat/verifyreportpassword.aspx?viewtype=1&activity=322168655&type=1

第四站:南博体验课里的“文物活态传承”
   7月1日下午,南京博物院“文·器——铭文记”体验课的教室里,长干寻韵小分队的队员们正用剪刀与红纸,用心感受着历史文物曼妙的曲线形态。这场由“南博蓝”志愿者开展的“文物活化”课程,以“讲解+实践”的模式,让队员们在指尖触摸历史的温度。“这件战国青铜鼎的铭文记载了吴越争霸的一段秘史,而云雷纹的对称美学,正是江南工艺的基因密码。”“南博蓝”志愿者麦昕的讲解,让队员们第一次意识到,文物上的纹样不仅是装饰,更是文化的叙事。在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先用剪刀沿着文物的边缘裁剪,再将剪下来的文物粘贴在红卡纸上,最后再盖上红章撒上金粉——看似简单的““直线”与““回纹”,却让不少队员感到抓狂。“原来0.5毫米的误差,就会让纹样失去平衡感,”队员孙苗苗举着剪坏的文物纸片笑道,““这让我想起‘分毫必较’的匠人精神。”当队员们将剪好的纹样贴在红色卡纸上,撒上金粉的瞬间,原本单调的纹样突然有了““当代质感”。““金粉落在云雷纹的凹陷处,像给文物镀上了一层时光的余晖。”队员徐房婧的描述,道出了体验课的精髓——让文物从““展柜里的沉默”变为““可触摸的鲜活”。体验课后,队员们漫步南博展厅,目光不自觉地追随纹样的踪迹:汉代错金铜灯的流云纹、明代螺钿漆盒的缠枝纹、民国银胎珐琅的卷草纹……队员王梓茹在笔记本上画下““纹样谱系图”,将刚刚的剪纸纹样与展厅文物一一对应。这场““从课堂到展厅”的探索,让““螺钿工艺”与““南京文脉”的双主线,在队员们心中完成了第一次共振。

图为队员制作铭文器具 戴晨旭 摄

第五站:非遗纪录片里的“螺钿匠心”
   7月2日上午,长干寻韵小分队成员集结,共同通过电脑观看非遗纪录片,重点学习了螺钿相关知识。纪录片中详细介绍,螺钿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历经岁月沉淀,螺钿工艺在唐五代时期渐入佳境,技艺日趋成熟,到了明清时期则走向繁盛,成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之一。关于螺钿的制作工艺,纪录片提到,其工序严谨精细,需选取各种贝壳中天然色彩与光泽最佳的部位,经过分层剥离和细致磨制后,将其巧妙镶嵌于漆器表面,以此作为装饰,最终形成精美绝伦的螺钿器物。其中,点螺工艺更是被誉为“螺钿工艺的巅峰”,它以螺钿为“笔”、漆器为“纸”,在方寸之间勾勒出流光溢彩、极具韵味的艺术世界,展现了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与工匠们的高超技艺。观看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没想到小小的贝壳在匠人手中能变成如此精美的艺术品,从西周延续至今的技艺里,藏着太多古人的智慧与耐心。”队员郁雨晨感慨道。队员相懿倩则对“点螺工艺”印象深刻:“在方寸之间勾勒出流光溢彩,这种‘以小见大’的巧思太令人震撼了,也让我更想深入了解这些非遗背后的故事。”此次学习让长干寻韵小分队的成员们真切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温度与力量,拓宽了视野。

第六站:南京市文化馆美育体验中心里的“螺钿手作”
   7月3日,长干寻韵小分队走进南京市文化馆美育体验中心体验螺钿制作。文化馆的负责人先向队员们介绍了非遗的种类,涵盖民间文学、曲艺、传统技艺等,随后重点讲解了南京本地的非遗文化,如南京云锦织造技艺、金陵金箔锻制技艺、秦淮灯彩、南京白局等。最后,他开始重点介绍螺钿技艺,与队员们昨天观看的纪录片相互呼应,更能深刻理解。讲解结束后,队员们就开始自己体验制作,桌上的材料十分齐全,贝壳碎流光溢彩。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队员们都专注投入,精心创作。有人选择同色系,有人尝试对比色系……老师在一旁指导:“做螺钿一定要细心,要先铺胶,再用镊子一点一点的将贝壳碎片粘贴到底座上。若是将贝壳碎随意洒在底座上,虽然说很快就能完成,但是贝壳就很难折射出光彩,作品便失去了美感。想要做好非遗,耐心是关键。”最后,队员们将自己制作好的作品涂胶封层,每件作品都倾尽了自己的心血与设计,独具意义。通过此次体验,队员们更深刻体会到这项技艺的繁复与精妙。从贝壳的筛选、剥离到打磨镶嵌,每一步都考验着耐心与细致,队友徐房婧在尝试时不禁感叹:“看似简单的镶嵌,稍不留意就会破坏整体美感,古人能将这项工艺做到极致,真是太了不起了。”亲手触碰过那些流光溢彩的螺钿作品,队员们对非遗传承有了更真切的体悟。大家表示,未来不仅要做非遗文化的“旁观者”,更要努力成为“传播者”,让更多人看见传统工艺的生命力,让螺钿这样的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图为队友制作的螺钿作品
   在非遗制作活动结束后,队员戴晨旭与文化馆老师展开深入交流,围绕南京非遗的多项关键问题进行咨询。期间,戴晨旭重点询问了南京非遗的代表性项目、当前面临传承危机的非遗类别、南京非遗的独特之处,以及南京市政府对非遗传承人的具体扶持政策。针对这些问题,文化馆老师均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为其系统了解南京非遗提供了详实信息。值得关注的是,文化馆工作者表示,将尝试把非遗制作技艺与近期爆火出圈的苏超(江苏足球超级联赛)相结合,计划运用非遗技艺制作苏超相关周边产品,并于7月5日在地铁口进行售卖与宣传。此举不仅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鲜活力,更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拉近了非遗与公众的距离,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并非遥不可及的传统文化,而是能够融入现代生活的鲜活存在。

图为采访文化馆老师的合影 孙硕果 摄

第七站:聚力收官,厚植文化硕果
   随着最后一项活动总结梳理完毕,本次以文化传承为核心的系列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连日来,从前期精准划分工作内容、明确任务分工,到组织参观博物院触摸历史脉络,再到集体观看非遗文化纪录片深化认知,最终亲身体验非遗制作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每一项环节紧密衔接、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探寻之旅。梳理全程,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让活动目标稳步落地;博物院的实地探访,让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愈发清晰;纪录片中的光影叙事,让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更加立体;而亲手参与非遗制作的过程,则让抽象的文化认知转化为具象的实践体验。这些丰富的活动内容与积累的一手资料,不仅系统呈现了文化传承的多元路径,更凝聚起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共同守护的共识。
   活动虽已落幕,但这份对文化的热忱与探索不会止步。带着总结中沉淀的经验与感悟,长干寻韵小分队将继续让文化传承的种子扎根更深,让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图为在南京博物院前的团队合影 孙硕果 摄
    作者:戴晨旭 孙硕果    来源:居民身份证
    发布时间:2025-07-30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香囊纳福,窗花迎祥:南财管工学子助力暑托班非遗手工课
  • 金融活水润葡园 信贷赋能草坪乡
  • 金融活水润葡园 信贷赋能草坪乡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探索金融工具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深入探究农村金融对特色产业发展的赋能
  • 07-30 关注:0
  • 南财南航携手再入暑托班,健全孩童身心发展
  • “爱心暑托班”南师班:课业辅导启心智 非遗竹扇润童心
  • 刮纸藏异彩,扭棒绽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