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上海,暑气蒸腾间藏着千年文脉的流转。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法学院“好运来逐梦先锋实践团”踏上了寻访非遗的旅程,从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的雕梁画栋,到土山湾博物馆里黄杨雕刻的细腻刀痕;从上海博物馆东馆文物修复体验馆的“时光修补术”,到浦东非遗体验馆的传统技艺活态展演;从徐行草编文创馆里经纬交织的草木清香,到梨膏糖的醇厚甜韵、南翔馒头的热气蒸腾......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城市的非遗地图,既在匠人的指尖触摸历史的温度,也走上街头,倾听市民对这些“老手艺”“老味道”的认知与记忆。这场跨越展馆与市井的实践,既是一次青年与非遗的深度对话,更是一次对文化传承现状的鲜活记录。
实践的脚步不停歇,上海非遗的温度也已刻进年轻的记忆里。从黄杨木的刀痕到蒸笼里的烟火,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藏在日常里的生命力。这场寻访,让青年看见传承的重量,也让更多人相信:老手艺的故事,会在时光里继续生长。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采访徐行草编非遗传承人 图供 王涵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参观上海土山湾博物馆·黄杨雕刻 图供 朱诚馨、孙新颖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观看学习上海本帮菜制作技艺及成品展示 图供 姜云瑞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采访上海市市民非遗相关知识 图供 韩旭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观看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及品尝南翔小笼馒头 图供 朱诚馨、孙新颖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参观上海市浦东非遗体验馆 图供 刘江威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观看梨膏糖制作技艺学习相关知识 图供 王涵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参观上海博物馆东馆·文物保护修复体验馆 图供 刘江威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参观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图供 孙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