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铁血丹心映青山——走进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2025年7月18日,淮北师范大学“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红迹铸新篇”点亮八皖实践团的青年学子怀揣赤诚走进安徽省泾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青山埋忠骨,碑铭铸丰碑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坐落于泾县城郊的水西山麓,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皖南事变中英勇牺牲的新四军将士而建。实践团成员庄严肃立于陵园入口处的巨型纪念碑前默哀三分钟,表达对烈士们的无限敬仰和深切哀思,立志要将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高耸的碑体镌刻着“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十二个金色大字,在烈日下熠熠生辉。“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近7000名新四军将士用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
图为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的纪念广场。程紫瑶供图。
 
史载英魂志,传颂不朽名
实践团成员缓缓步入陵园,每一步都显得格外沉重,因为脚下踩踏的是先烈们用生命捍卫的热土。陵园内的每一座墓碑,不仅是冰冷的石头,更是承载着无数英勇故事的鲜活记忆。成员轻声诵读碑文,试图从字里行间捕捉那些年轻生命的痕迹,感受他们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意志。在烈士陈列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饱经风霜的遗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实践团成员驻足凝视,被新四军将士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抗争的精神深深打动。通过多媒体展示,他们还了解了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逆境中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新四军重建军部的艰难历程,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图为皖南事变死难烈士纪念碑碑记。程紫瑶供图。

图为志愿者观看烈士生平。程紫瑶供图。
 
史迹昭日月,馆藏映丹心
实践团成员走进烈士陈列馆,馆内的灯光柔和而肃穆,仿佛在为那段峥嵘岁月蒙上一层庄重的滤镜。玻璃展柜里,锈迹斑斑的枪支残件静静躺着,枪身的划痕记录着无数次战斗的激烈,枪管上残留的暗红色印记,让人不禁想起它曾喷射出的怒火与正义。展柜旁的展板上,一组泛黄的电报稿复印件吸引了众人目光。“我军固守石井坑,血战七昼夜,弹药将尽,粮绝……”字迹因战时的仓促而略显潦草,却字字千钧,道尽了新四军将士在绝境中坚守的悲壮。“以前总觉得‘英雄’离我们很远,今天站在这里才明白,英雄就是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是明知前路坎坷却依然选择向前的勇者。”实践团成员凑近细看,指着其中一句“誓与阵地共存亡”低声说:“以前在课本里读到这句话,只觉得震撼,今天站在这里看着原稿,才真正感受到他们说出这句话时的决绝。”

图为新四军使用的枪支残件。程紫瑶供图。
 
走出陈列馆,暮色已渐浓,远处的青山在暮色中更显巍峨。实践团成员知道,馆内的每一件文物、每一段文字,都不是冰冷的历史碎片,而是先辈们用生命写就的精神史诗。当他走出陵园,带走的不仅是对历史的认知,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让先烈们用生命守护的理想在新时代绽放,让“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在青春的接力中永远传承。铁血丹心映青山,英雄之志永不灭。
  
 
    来源:程紫瑶
    发布时间:2025-07-3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三下乡 | 青春赴基层,实践绽芳华(枣庄篇)探寻石榴木雕非遗实践
  • 青春力量汇聚茶乡热土 多元实践擘画振兴蓝图
  • 阳光暖童心实践队暑期三下乡活动多彩开展
  • 铁血丹心映青山——走进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 三下乡|从刻刀到蒸笼,从展馆到街巷—立信学子解码非遗“活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