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山海解语团”三下乡

实地考察:触摸历史脉络
   实践团的首站选择了山海关最具代表性的两处文化地标——老龙头和天下第一关。在老龙头景区,澄海楼上远眺,长城如巨龙般蜿蜒入海的壮丽景观令所有人震撼不已。团队成员通过对比遗址上的碑刻文字,深入分析了“山海锁钥”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认识到这里不仅是地理上的要冲,更是中原文化与海洋文明交汇的重要节点。海神庙中香火缭绕的景象,让队员们体会到信仰与军事文化在长城沿线的深刻交融,这种精神层面的防御与地理上的屏障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边防体系。在天下第一关考察中,团队领队结合城砖上的铭文与建筑细节,详细讲解了这段长城的历史背景与建造工艺。团队成员通过测量、记录、拍摄等方式,系统收集了第一关城楼的建筑数据与影像资料。傍晚时分,实践团队在学校召开了首日考察研讨会,围绕“入海石城的建造智慧”和“砖石背后的民族精神”展开热烈讨论。实践团转战角山长城时,这段以险峻著称的长城段落给队员们带来了全新的认知体验。角山长城依山就势而建,其陡峭程度远超想象,许多地段的台阶高度接近膝盖,攀登过程本身就是对长城戍边将士艰辛的切身体验。我们实践团三人一组分工协作,有的同学负责记录不同地段的建筑差异;通过考察我们对“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

   文化解码:从博物馆到研讨课堂
   实践团队走进秦皇岛市博物馆,开启了一场与长城文化的深度对话。作为明长城的东部起点,秦皇岛段长城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博物馆专设的长城文化展厅,以丰富的文物陈列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为团队成员提供了系统了解长城文化的宝贵机会。在实践团领队的专业引导下,团队成员系统梳理了秦皇岛段长城“入海为关、依山筑城”的独特建筑智慧。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城墙砖样本,队员们发现了明代长城建造技术的显著进步;观察展出的边防文书与军事地图,理解了长城作为军事指挥系统的复杂功能。参观结束后,团队立即转入研讨环节,结合实地考察与博物馆学习收获,深入探讨长城文化的多层内涵。经过热烈讨论,团队提炼出秦皇岛长城的三大文化特质:山海交融的地理奇观、军事与海洋文明的双重属性、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同时实践团围绕“如何让古老长城对话现代青年”展开头脑风暴。团队成员各抒己见,提出了包括AR技术应用、文创产品开发等创新设想。

    
创新实践:科技赋能文化传播
实践团队提出进行长城主题海报的设计与制作,以白天博物馆考察收获为灵感,分组创作海报。与此同时,实践团也进行知识问答板块的设计,通过互动形式激发观众的学习兴趣。除了海报的制作与设计,我们也致力于推进长城文化AR明信片的研发与制作。这一创意源自前几天实地考察的启发——如何让静态的长城影像“活”起来,让观众不仅能看长城,更能“感受”长城的历史脉动。明信片制作完成后,实践小队带着新鲜出炉的AR明信片走进当地商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长城文化AR体验”快闪活动。成员们通过海报和实物展示吸引路人驻足。最受欢迎的环节是AR体验区,当手机扫描明信片时,静态的画面瞬间“活”了起来。孩子们惊奇地看着手机屏幕上“动起来”的长城动画,兴奋地指给家长看,因为它打破了传统载体的限制,通过科技手段赋予静态画面动态生命力;年轻人则热衷于扫描明信片参与知识问答。除了AR明信片,团队还同步推进了长城主题海报的设计与制作。创新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价值。AR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文化展示静态化、单向传播的局限,更重要的是为年轻一代提供了符合其认知习惯的文化接触方式。正如团队总结会上达成的共识:“创新不是改变文化的本质,而是寻找更适合时代的表达方式,让古老文明与当代生活产生共鸣。”这种以技术赋能文化传播的理念,为团队后续的社区服务活动奠定了基调。
 

宣传互动:文化传承的代际对话
为了将长城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实践团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实现了文化传承的代际对话。我们在商场组织了线下宣传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宣传将传统元素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不仅让长城文化走出博物馆、走进大众视野,更通过新颖的互动方式实现了文化传播的破圈,参与者的热情反馈与积极互动,更让我们坚定了文化传播的初心。在颐和养老院,团队为银发长者们精心设计了一场充满怀旧情怀的长城文化分享会。活动以经典朗诵拉开序幕,许多老人眼含泪光跟着轻声朗诵,仿佛回到了青春岁月。随后的经典歌曲传唱更将气氛推向高潮,唤起了老人们对民族历史的深切共鸣。互动环节中,团队成员也讲述了一些戚继光修筑山海关长城、以及长城冰道运石等历史故事,知识问答环节特别设计了适合长者参与的问题,活动现场温馨感人。在为自闭症儿童设计的文化融合活动时,考虑到孩子们的特殊需求,团队成员提前接受了专业辅导,学习如何与自闭症儿童有效沟通。活动从简单的肢体热身开始,队员们耐心地引导孩子们伸展手臂、跳跃,像对待易碎的珍宝般细心呵护每个孩子的情绪反应。长城主题歌曲教唱环节中,队员们不厌其烦地重复示范,用掌声和微笑鼓励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讲故事时,团队将长城传说简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片段,配合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成功吸引了这些特殊儿童的注意力。最后的“小小保洁员”任务中,孩子们在协助下认真擦拭桌椅,体验劳动的成就感。通过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定制化活动,实践团成功实现了长城文化的代际传播。老人们重温历史记忆,中年群体强化文化认同,孩子们建立初步认知,特殊儿童获得社会融入体验。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让长城文化真正“活”在当下,融入百姓生活,彰显了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


总结与展望:实践收获与未来规划
通过实地考察山海关老龙头、天下第一关、角山长城等著名景点,实践团系统收集了秦皇岛段长城的建筑特点、军事功能和地理环境等一手资料;在秦皇岛市博物馆的专题学习中,深入理解了长城作为军事防线、贸易通道和文化纽带的多重价值;通过多次研讨交流,提炼出“山海共舞”、“民族精神图腾”等文化解读框架,为长城文化的现代表达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创新实践方面,团队成功开发了长城主题AR明信片系列,将增强现实技术与传统文化传播相结合,创造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设计制作了兼具美学价值和教育功能的长城主题海报,探索了视觉符号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策划实施了针对不同受众的文化活动方案,特别是为自闭症儿童设计的融合教育项目,体现了文化传播的包容性与创新性。这次的实践短暂而充实,它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青春记忆中,激励我们做文化薪火的传递者,做民族复兴的追梦人。
 
    来源:黄温洁
    发布时间:2025-08-03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