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红色基因,调研家乡振兴新貌,7月9日至18日,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邳州学子组成的“星火兴乡”实践团,在家乡邳州市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红色研学、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现状,以实际行动助力家乡振兴。
红色寻访:感悟革命精神内涵
实践团首站来到邳州市博物馆、侯德明艺术作品展现场和王杰烈士纪念馆,开展红色寻访活动。在邳州市博物馆,成员们驻足于史料展柜前,仔细研读戴蔚侠、徐林侠、解慕唐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泛黄的书信、锈迹斑斑的武器仿佛将人带回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团队成员张研研说:“看着这些珍贵的史料,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家乡革命历史的厚重,先烈们的精神令人敬佩。”
在侯德明艺术作品展现场,成员们透过1962年至2019年间的近百幅油画、水彩及版画精品,在艺术光影里触摸历史脉络,于故土风情中感知红色基因的延续。在王杰烈士纪念馆,成员们通过雕像重温了烈士“一心为革命”的坚定信念和“三不伸手”的高尚品格。团队负责人白雪莲感慨道:“新时代青年应该接过革命英烈的接力棒,赓续红色基因,勤奋学习,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乡村调研:洞察乡村振兴成效
离开纪念馆,实践团成员来到议堂镇议堂村,在村党支部书记李坤的带领下,开启了对家乡发展新貌的调研之旅。眼前的新农村模样让人眼前一亮:整齐有序的二层小楼错落分布,这是村里对原先居住地进行整合、原地搬迁重建后的崭新家园。专门规划的老人房温馨雅致,村里的老人食堂更是暖人心窝,老人们每天花三块钱就能享用可口的早午餐,餐补政策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多了份踏实与舒心。村庄河流沿岸,柳树依依、碧波轻漾,一派宜居新景扑面而来。团队成员张山龙忍不住感叹:“村里变化太大了,这环境比城里的小区还舒服,老人们住着肯定开心!”
图为老人食堂中午吃饭时的场景。张山龙 供图
走进“议堂之窗”红色议事堂,浓厚的历史气息与发展活力交织相融。这里陈列着各式老旧物件,抗战指挥模型和路线图静静诉说着峥嵘岁月;邳州市内杰出人物与议堂先烈的事迹介绍,让人真切触摸到流淌在身边的历史脉络。议事堂内还展示着议堂村近几年的前后变化图片,从旧貌到新颜的蜕变,让人由衷赞叹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村党支部书记李坤向成员们介绍道:“这里不仅是记录村史、见证变迁的村史馆,更是在外游子心中的牵挂与归宿,承载着他们对家乡深深的眷恋。”“这些老物件和先烈事迹太有感染力了,让我对家乡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自豪。”团队成员姜欣边看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随后,实践团实地走访了议堂村游客中心、农产品展示馆,并深入田间地头。在游客中心,成员们了解到,村里依托丰富红色资源和独特乡村特色,开发了柳编、红色研学等一系列乡村振兴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农产品展示馆里,邳州大蒜等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整齐摆放,满是丰收的气息。成员们还看到,田间水稻长势喜人,柳树成荫,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李书记介绍,团队成员了解到这片土地正是村里在原地搬迁重建房屋后整合出来的剩余土地,如今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农产品的销售,让村民们的钱包越来越鼓。团队成员杨泽凡笑着说:“没想到家乡的这些特色产业能发展得这么好,把土地利用得这么充分,真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好事!”
图为村党支部书记李坤在柳枝地头向团队成员介绍柳枝的生长情况和产业现状。 张山龙 供图
红色宣讲:点亮儿童成长之路
实践团走进议堂村活动室,为村里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红色传承宣讲活动。成员们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小萝卜头狱中求学、王杰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眼神中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拜。接着,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齐声诵读《童心向党》,稚嫩而坚定的童声在活动室里回荡,传递着浓浓的爱党深情。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成员们还结合PPT、动态视频,向孩子们展示了我国在航天、人工智能、智慧生活等科技领域的突出成就。“哥哥姐姐,我长大后也想当科学家,为国家做贡献!”一名小朋友激动地说道。现场气氛温馨而热烈,孩子们不时举手提问,积极与实践团成员互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的画面,孩子们听得十分投入。张山龙 供图
实践团成员们表示,这次“星火兴乡”返家乡社会实践,让他们从红色文化中获得启发,也对乡村发展有了具体认识。“我们会珍惜在校时光,努力提升自身本领,未来想用所学知识为邳州的乡村振兴出份力。”团队成员周丹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