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青春扎根乡土 研学感知振兴材料工程学院“三下乡”团队赴宝鸡槐北村探寻乡村发展密码

 为深入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成果,近距离感知基层治理活力,7月15日,材料工程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宝鸡市陈村镇槐北村,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研学活动。通过专访驻村第一书记张亚强,实地走访调研,在乡土间触摸乡村发展脉搏,在交流中汲取基层治理智慧。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产业是支撑。”抵达槐北村后,驻村第一书记张亚强、副书记王智、助理齐雅楠一同接待了团队,带队老师组织团队成员们围绕乡村发展核心议题开展深入交流,引导同学们聚焦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等关键问题提问。交流时,驻村第一书记详细讲解乡村发展情况,副书记和助理在旁陪同,不时补充具体案例,三人从政策落地到村民反馈层层递进地解读,配合默契,让同学们听得格外入神。谈及村民关切的农村环境治理以及资金保障问题,书记耐心解答:“环境治理既要靠国家支持,更要主动谋划长效机制,我们建立了‘政府主导+集体自筹’的双渠道资金机制——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政府专项拨款,保障基础设施升级;另一方面从村集体年度分红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日常环境维护,让村民切实感受到:集体发展人人受益,环境治理人人有责。”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干部进行访谈。陈奕泽供图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槐北村的传统养殖业发展故事让团队成员印象深刻。张亚强介绍道,村里以养猪为主导产业,年出栏生猪近4万头,更难能可贵的是形成了“养殖—循环—增殖”的生态产业链:猪粪经发酵等专业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反哺农田提升土壤肥力;养殖废水经沉淀池、生物降解等技术处理变为液体肥料,助力农作物绿色生长;就连村民眼中的“废料”也焕发了新价值: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秸秆经晾晒、粉碎后加工成猪饲料,实现“变废为宝”;田间地头的落叶、树枝则被制成生物质颗粒燃料,既解决了焚烧污染问题,又为村民提供了清洁能源。“每一个环节都算生态账、经济账,产业才能走得远。”张亚强的话让同学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调研中,团队注意到村内道路整洁、垃圾分类投放点有序分布,很难想象这里曾因为村民生活习惯尚未完全转变,面临过垃圾治理的挑战。“农村垃圾治理,硬件是基础,思想是根本。”张亚强坦言,起初村民对垃圾分类、定点投放的习惯难以适应,村“两委”便通过常态化思想引导与实践示范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党员志愿者带头示范垃圾分类,村干部入户宣传环保理念,村广播循环普及环保知识。如今,“垃圾不落地,槐北更美丽”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研学途中,实践团在带队老师的引导下穿行在整洁的村落间,看到有机肥滋养的农田郁郁葱葱,家家户户墙上的壁画鲜活明亮,画里有青春奋斗的身影、有乡村发展的新机遇,既带着乡土温情又紧跟时代潮流,藏着村里想留住年轻人、让家乡成为青春舞台的细腻心思。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眉眼间满是对日子的满足,实践团深刻感受到槐北村在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中走出的特色之路,更深切体会到:“原来乡村振兴的鲜活模样,就体现在每一笔治理资金的分毫算计里,蕴含在每一个产业环节的环环相扣里,凝结在基层干部日复一日的点滴付出里。”
  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研学所得转化为青春动力,带着对乡土的热爱与思考,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持续关注乡村发展,用专业知识与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干部合影留念。陈奕泽供图
  (通讯员郭一霖)
  
    来源: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责任编辑:秦圳毅
    发布时间:2025-08-05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色彩添韵,青春护老
  • 淮北师范大学“微光暖基层 青春办实事”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7名学生,走进合肥市九久夕阳红老年护理院,开展了为期一天的“艺术墙绘焕
  • 08-06 关注:0
三下乡热点